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甘肃省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述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陇原新成就】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我省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述
企业注册登记,申领营业执照,在哪儿办理?很多人想到的,自然是当地的工商政务大厅。
但从8月11日起,兰州、庆阳、张掖、酒泉等地的投资者可就近在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的营业网点注册公司、申领营业执照。
从政务大厅到银行网点,办理地点发生变化的背后,正是我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打好优化市场服务“组合拳”,打破束缚创业的条条框框,将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释放出来,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简政放权,激发百姓投资创业热情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我省也是全国较早探索登记制度改革并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
2014年3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为切入点,先后推行了年检改年报、“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等一批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注册流程、降低准入门槛。
2015年2月2日,西北地区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三码”营业执照在甘南州颁发;6月1日,这一改革在全省铺开。
此后,我省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深化。2016年8月1日,在嘉峪关、张掖、白银、定西4市开展简易注销登记试点;9月,“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实施;12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实现“两证整合”,简易注销程序在全省推行。
2017年9月1日起,我省开始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这比全国的要求提前了一个月。
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仅仅是我省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此为契机,省工商局曾先后5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已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减负达92.5%,做到了该减的一律精减,能放的一律下放。如今,企业登记权已大部分下放至市县,业务事项实现了全面属地化,各类工商收费已全部取消,在全国率先做到了“零收费”。
商事制度改革,带动了我省税务、质检等部门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极大地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各类市场主体放量倍增。
放管结合,营造市场发展良好环境
商事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原有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对市场放任不管。如何在“放权”的同时,做好“严管”这篇大文章?为此,我省工商部门确定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总体思路,并从2015年起先后开展了“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和“改革创新深化提升年”活动,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2016年下半年,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我省工商部门整合各部门涉企信息,建成运行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模块,已累计公示企业信息1454万条,系统累计访问量达2.3亿人次。
随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抽查检查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企业信息归集于一网、企业信息公示共享于一网、企业失信惩戒于一网的“全国一张网”建设目标正在变为现实,“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格局在我省初步形成。
在实施严管的过程中,我省不断创新市场监管机制。2015年5月,省工商局建立了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专项整治、投诉举报、数据监测为补充的市场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单随机”抽查检查机制。2016年11月,省政府审议通过省工商局代拟的《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随机抽查办法》,又将“单随机”升级为“双随机”。我省工商部门努力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开展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推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格局。
优化服务,让创业创新之路更加顺畅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其目的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创业创新之路更加顺畅。
贷款难、贷款贵一直是困扰我省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2015年11月,省工商局在全国首创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融资模式,形成了“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的互助担保贷款机制,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省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和再造了工商业务流程,使工商登记业务能百分之百在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百分之百在网上运行,办证时限由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正在实现“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群众来回跑”向“部门协同办”的可喜转变。
大道至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放管服”不断协同推进,正在竭力消除市场发展的“冰山”、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的“火山”、协调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高山”,我省非公经济迎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据统计,5年多来,我省市场主体总量由商事制度改革前的81.18万户发展到现在的143.99万户,增幅达77.37%;注册资本总额由改革前的6938.0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38万亿元,增长了3.43倍。截至2016年底,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8.1%提高到了47.6%。
记者 范海瑞 曹立萍
通讯员 杨柳岗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