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扫地”也是不可或缺的素质

07.08.2015  02:28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据报载,杭州一所中学曾经把劳动作为家庭作业,结果,由此检验出的学生劳动能力让人吃惊:初三学生居然不会洗碗。其实,中小学生不会劳动,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据调查发现,中学生会洗衣服的比例只占到20%左右,甚至不少大学生连洗衣服这样的生活小事都要依赖家长。

    这当然是因为家长的娇宠惯坏了孩子,因为通常家长所急的、花心思的只有一个: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在孩子的作业栏里,从来没有“劳动”这一项。确实,于现在的学生,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父母为此含辛茹苦,却不料把孩子养成了少爷小姐。

    然而,从根本上说,其实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然。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处世,但是应试教育之下,却是分数高于一切,分数几乎决定着命运,与分数相比,“洗碗扫地”之类当然微不足道。而于社会氛围,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也让孩子远离劳动成为理所当然。

    记得以前,无论中小学,都开有劳动课,回家做家务劳动更是十分平常。如今劳动观念的淡化,势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不会劳动,并非只是个动手能力问题,其中折射出的是诸多品质的缺失,譬如对父母的孝顺体贴和尊重、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等等。而这于把孩子培养成健全合格的人这样一个目标,正是不可或缺的。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现在轻视甚至厌恶劳动现象的积重难返,尤其需要刚性制约的倒逼,“洗碗扫地”记入中小学生“素质档案”,已是势在必行,唯有如此,劳动才会重新成为最重要的一课,“劳动最光荣”这一让人久违的旋律,才能在校园里骄傲地响起。而学生于劳动中体验、磨练,锤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社会责任意识,也才能担当起未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