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泾川县精准脱贫纪实:帮到最需户 扶到关键点

27.03.2016  09:32

    原标题:帮到最需户 扶到关键点

    ——泾川县创新机制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纪实

    阳春三月,暖意融融。泾川县太平乡阴坡村村支书陶回乡这两天正忙着请个戏班,到村里好好唱几天。“上一回村里唱大戏,还是23年前。”3月16日,他对记者说。

    啥事这么乐?

    “十多年了,我们村没娶进来一个媳妇。”当了近20年村干部,陶回乡从没有像现在这么开心过。“托了精准扶贫的福,村子大变样了!春节前后,村里已经娶了3个新媳妇了!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位于六盘山特困片区的泾川县,紧盯增收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着力重点,在力量整合、资金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聚焦发力,举全县之力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全新的攻坚路径,让阳光雨露洒向包括阴坡村在内的泾川县每个贫困角落,帮助贫困农户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槛”。

    2015年,泾川县脱贫23个村4292户1726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02%下降到10.13%。

    聚焦短板,联片突破,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

    陶回乡1997年当上村支书时,阴坡村有590多人,现在,村里只有413人。

    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外,这个泾川县最南面的村落,人口怎么能少成这样?

    山大沟深,自然环境艰苦,出行不方便,居住条件差,没有增收产业……村民的日子难肠极了,让人看不到前途。近20年来,姑娘嫁到外地去了,小伙子也“”出去当了上门女婿,男人娶媳妇成了老大难。怕孩子瞅不上媳妇,十多年前,村民陶锁勤就让儿子落户到外地亲戚家去了。

    怎样才能搬掉“贫困”这座大山呢?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泾川县将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黑梁河流域、泾汭河山区、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逐村分析原因,逐户聚焦短板。他们突出整区域规划、节点式布局、组团式建设、联片区突破,通过片带攻坚使贫困户享受普惠政策,到户项目使贫困户享受特惠政策,把片区攻坚与精准到户有效衔接,精心实施了道路通畅、安全饮水、动力电覆盖、公共服务“四大工程”。

  为了使项目真正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聚集,泾川县注重县级统筹,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采取超常规措施进行重点帮扶。整合以工代赈、一事一议、危房改造、农村道路、易地搬迁、水利水保等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集中用于精准扶贫。

  五指攥成拳,穷村一年大变样,曾经的“山旮旯”变身“美丽乡村”。在黑梁河流域的阴坡村,现在到县城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崭新的小康屋拔地而起……黑河上也新架起了一座便民桥。

  “去年3月,老丈人他们从陕西第一回到家里来时,还走的是独木桥,加上村里那时的样子,便极力反对婚事。”过年前刚办完娶亲喜事的王军录告诉记者,“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在我的再三邀请下,过了几个月,他们又来了一趟。一看村子变化这么大,态度立刻变成支持成全了。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拔穷根

  现在,王军录媳妇有身孕了。24岁的他决定不再出去打工。关键是,他和村里的贫困户一样,有了挣钱的新营生——温室蔬菜大棚。

  黑河穿村而过。在县乡帮扶干部的把脉会诊下,借助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村里新修起了87座大棚和3座日光温室。王军录承包了两座大棚,准备一棚种西甜瓜,一棚种辣椒。“这几天,苗都育好了。保守估计,年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他满怀信心地说。

  精准扶贫,有产业才有未来。泾川县把群众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首位支撑,按照“塬区果畜、川区菜畜、山地杂果”的思路,多元化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用产业“拔穷根”。

  旅游扶贫,成了泾川产业扶贫探索出来的新路径。

  位于红河流域的红河乡田赵村,依山傍水,但一直是远近有名的“穷窝窝”。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田沛为了种自家在山那边的两亩果园,一锤一镐,花了3年时间,开挖了一条198米长的穿山隧道。田沛被誉为“当代愚公”。

  将这一自强不息的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去年以来,在泾川县的精心打造下,藏在深闺的田赵村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张旅游扶贫“名片”,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蜂拥而至。去年节假日,村里最多一天接待了三四百人。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里的贫困户有了新盼头。和阴坡村的王军录一样,田赵村的贫困户田永红今年也没有出去打工,也承包了蔬菜大棚。不过,他承包的3座大棚,打算种的樱桃西红柿、草莓、西甜瓜等,主要是让到村里游玩的游客来采摘。

  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正是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泾川县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为全县1.25万户4.85万贫困人口分类制定脱贫路径。

  易地搬迁“挪穷窝”。去年以来,泾川县按照整村搬迁、村内搬迁、就近搬迁、集中安置四种模式,以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为节点,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

  政策兜底“脱穷境”。在泾川县黑梁河特困片区,由于长期以来群众生活困难,随着儿子当上门女婿,姑娘出嫁,如今农村有228名空巢老人。针对这些老人无人照顾、无力建房的难题,泾川县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资金,建起了“幸福大院”,让空巢老人“集中居住、就近养老,统一管理、分户生活”。

  81岁的太平乡朱家沟村村民景宗怀独自居住了许多年。如今一有空,他就到村部附近正在装修的“幸福大院”来看看,期盼着早日搬进来。看着眼前整齐的房屋,明亮的灶台,暖和的土炕,舒服的沙发……他说,搬到这里,再不怕年久失修的土坯房不安全了;也不怕到几里地外的山沟里担水了,一拧水龙头,就有清凌凌的自来水;还有,和老哥们住在一起,再也不孤独了。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农村养老新模式,让泾川县精准扶贫因户施策迈入新天地。

  创新机制,“造血”扶贫,动员一切力量集中攻坚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一开始,泾川县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先富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活动,有力推动了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

  随着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融合推进,泾川县又在深化“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按照“非公企业联村、非公人士联户”的方式,引导非公企业和非公人士与全县91个贫困村、1.2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先富群体履行社会价值搭建平台,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提供抓手,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

  截至目前,泾川县已发动了100名非公经济人士参与了进来。他们不仅捐赠太阳能路灯、农资资料等,直接给予贫困村物质扶持,还给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安置就业等精准扶贫帮扶措施。

  借助“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在外闯荡多年的高平镇三十铺村村民史泽洪回到村里,建起了恒温气调库,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果品产业。

  贫困户有的没钱投资果园,有的没劳力管理果园,咋办?史泽洪与17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将他们的55亩果园流转过来,由自己的公司经营管理,贫困户在自家的果园打工挣钱。挂果后,四六分成。

  借助“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太平乡寨子洼村养牛大户马海军来到了15公里外的朱家沟村,建起了养殖场。去年秋季到现在,他已经养了52头牛。

  不仅如此,马海军还以“投牛还犊”的方式,与村里有养牛意愿的24户贫困户签订协议,给其无偿投放一头良种母牛,等产了牛犊,再将还回的牛犊投放给其他贫困户。母牛生牛犊,牛犊当母牛,如此循环往复,滚动发展,帮着村子脱贫致富。现在,紧挨着他的养殖场,24座全新的养殖暖棚,让村里的贫困户看到了新希望。这对于马海军来说也有好处,他不用再东奔西跑收牛了。

  朱家沟村不想养牛的贫困户,还有乡里引进的陕西杨凌忠妮公司,带着他们闯市场!这个春天,忠妮公司在朱家沟村流转了1000亩山地,建基地以订单农业方式,扶持农户种植树莓。树莓当年种,当年就有收益,成本有些高。忠妮公司便承诺,不仅以保护价一公斤16元的价格收购产品,而且投资树苗、铁丝拉杆等成本,让贫困户赚到钱后再还账。而且,村民还能拿到土地流转费。

  全新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链接的“造血”机制,改变着泾川县贫困户“想干不会干、想干不能干”的局面,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找准“好路子”,搭建“新机制”,泾川,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志在必得!(记者 宋振峰)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