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糊的铁路涵洞”为什么不怕验收?

01.07.2014  14:24

   作者:朱昌俊

  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台背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根据施工者的实名举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令人惊心,连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6月30日《经济参考报》)

  一条被列为省重点工程的铁路项目,却被曝出存在“泥巴糊涵洞”的惊天内幕。无论如何,这样的“黑洞”出现在“人命关天”的铁路建设中,它对于人心与底线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如此“触目惊心”并非第一次出现,前有“骗子承包,厨子施工”,“靖宇至松江河线工程”用石头填充桥墩,今有“太兴线”用泥巴糊涵洞,个中荒谬已是毕现,其中可能牵涉的工程腐败,更是给人留下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较之于往常一些“豆腐渣”工程中所出现的“层层分包”的通病,这起事件却可算是一记特例:让人无法直视的“偷工减料”,与监理监工的“沉默”,并非是因为工程层层分包带来的利益分割,而是源自项目部的直接“授意”与“打点”,而“看不下去”的施工方终于成了打破黑洞的举报者。于此所衍生的一个疑问是,如何偷工减料到连施工方都“常被噩梦惊醒”的“豆腐渣”工程,项目监管者与业主单位,却仍能够泰然自若地铤而走险?

  从监理到监工再到业主单位的集体沦陷,个中有着怎样的惊心黑幕与内幕交易,无疑需要深挖。然而,审视这类案件不可忽视的一个视角是,这样的“犯罪”工程,项目方又何以笃信能够通过验收?换言之,如果这类“草菅人命”的工程最终不可能通过验收,还会有如此多的“前腐后继”者吗?

  目前可以查到的一份《铁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组织机构》的文件显示,铁路竣工验收采用建设单位组织专家检查、政府验收的方式,建设单位验收工作在铁道部建设、运输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也就是说,这种极度重要且高度专业化的工程验收工作,归根结底仍属于由工程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并在铁道系统内部进行。如此极具内部验收色彩的“最后把关”,是否间接放大了“偷工减料”者的侥幸心理?甚至是间接纵容了各方利益对于工程质量的腐蚀?对此虽尚未针对性的调查证明,但于高居不下的工程腐败之下,此种验收体制,显然存在反思与改进的空间。

  目前很少有公开的铁路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案例,反倒是类似“偷工减料”触目惊心到施工者都无法沉默的案例,重复被揭露。而最近的也属于为数不多的铁路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案例却是——2013年广佛地铁开通两年半,被曝尚未通过国家验收。而对此,仅仅是负责运营管理的广州地铁公司方面回应,广佛地铁首通段确实还没验收,但“运营不受影响,安全是有保障的”。未通过验收的原因不详,且相关验收部门也未作出回应——如此含混之状,恐怕很难与目前铁路工程中的施工腐败完全撇清关系。

  铁路项目的施工时间长、涉及的利益程序与链条也较庞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出差错,都最终会导致“人命关天”的豆腐渣工程。就个案来说,从项目业主到监管的利益链条需要及时厘清,“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需要大白于天下。但就此类现象而言,如果最终的验收环节,不能真正成为铁路工程的终端安全阀,那么,一切的过程监管,都很难说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却也是在多起铁路项目“黑幕”中仍需要重新厘清与关注的关键所在。(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