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万家欢——山丹县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见闻
看着从自家自来水管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农民张建林显得异常兴奋:“以前吃水要跑到几里外的山丹火车站去人担畜驮,如今县上帮我们把清亮的自来水通到了锅边,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瞧,我家的几个大水缸早已经‘下岗’了!”张建林的“好日子”源自山丹县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据山丹县水务局副局长李伟介绍,山丹县是全省18个干旱缺水县之一,水资源整体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600立方米,70%的山区农民日常生活头等大事就是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山沟挑水拉水,取水耗时多,难度大。水资源安全问题和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全县发展的“瓶颈”。山丹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着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近几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0186.63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9项,使110个村39886户173666人和30所农村学校2.9万名师生喝上了方便水、放心水。目前全县供水规模每天达到了2.1万吨,饮水安全率达到100%。17.36万农村人口中已有14.31万人。
该县水务部门将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头号工程”来实施,按照“率先反哺,安全供水”的思路,领导主抓、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技术人员把水厂所(站)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吃水当作自己的事,管道安装在哪里,铺盖卷就背到哪里,夜以继日地干;沿线乡镇配合默契,争先完成土方开挖回填任务,饱含党和政府温暖的输水管线犹如爱之长河,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变成涓涓细流流进了千家万户。
一水带来百业兴。记者来到位于边远山区的霍城镇下西山村村民王华善家采访,王华善乐滋滋地说,自从2006年年底村里通上自来水后,他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了,每年能进账1万多元。而通水前,不要说牲畜,就是人喝水都很困难,村里的劳力都被拴在了家里。解困致富的王华善是无数山丹农民的缩影。
近年来,通过饮水解困的实施,该县昔日为水所困的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打工,每年挣回2亿多元;有了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再是纸上谈兵。在解决农民吃水难的同时,该县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油菜、啤酒大麦和特色制种业。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等庭院经济,偏远农村因水质不好引起的各种疾病发病率也大大降低了。
“解困工程”不仅是“幸福工程”,更是连接群众和干部的“德政工程”。老军乡硖口村告别了“吃水走三里,时时为水愁”的历史后,村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深厚的长城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养殖业,建起全国最大的露天书法石刻长廊,昔日闻名的硖口羊肉也香飘千里,让沉寂多年的村庄热闹起来,吸引八方来客。
“山沟沟里泉水一点点流,提起那挑水心里就愁”,这首浸透了心酸的歌谣如今已渐远渐去。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5年,山丹农民不再为水而苦、为水而泣,喝上了清粼粼的自来水。党和政府的关怀,正如一泓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美。 (供稿:山丹县水务局 安维龙 宋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