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

11.04.2016  10:15

  中国兰州网4月11日消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在这里发育、成长。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长江的索取越来越多:大量森林、农田变成了城市,昔日的湖泊、溪流边建起了工厂……母亲河逐渐不堪重负,长江生态系统警钟不时敲响。

  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多次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省市纷纷响应,积极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经验和亮点频出。

  从今天起,新华社开设“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栏目,反映沿江省市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就,展现各地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图景。

  悠悠长江,滔滔江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央要求,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大水脉”绿色发展需要沿岸各地区“一盘棋”统筹进行,为此,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同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努力给历史交付一份满意的答卷。

   统筹协调联动治理打造长江“大保护”时代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同时,这也是一条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它连接着我国的东部沿海和广袤内陆,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势头。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这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长江流域的众多湖泊也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缩印,太湖、巢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洞庭湖部分水质为五类,鄱阳湖部分水质为四类。

  长江经济带能否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关键在于沿江各省市的作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要求,推进要有力,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长江上游省份四川省2016年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与沿江省市联动,共同加强长江沿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最严厉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根本在于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经济。长江经济带中部省份湖北提出,将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交流合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生态环境共保、产业发展共融、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新突破。

  “必须科学规划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坚决杜绝化工、电镀、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落户。要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控制入江排污量,加快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维护长江物种多样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说。

  长江中游水系发达,湿地类型多样,近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九江、岳阳、宜昌、安庆8个城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围绕湿地生态保护建立联动机制,并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