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费拧不紧企业的“排污阀门”

20.12.2015  11:59
原标题:治霾费拧不紧企业的“排污阀门

  16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环保局制定了《上海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实施办法》(简称“办法”),上海开始试点启动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霾和PM2.5的前提物)排污收费。排污收费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12月17日《京华时报》)

  上海向企业征收治霾费,理由无非有三个。一是,以“谁污染大,谁收费多”原则,收取治霾费,可倒逼污染企业看紧自家的“阀门”,减少污染排放量。二是,逐步增加治霾费,可通过收费的杠杆作用,撬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完成腾笼换鸟。三是,治霾是一项系统工程,动辄花费数十亿,向企业众筹治霾费,可适当减轻财政压力。

  必须要意识到,对于治霾而言,收费只是间接治理,未必会产生直接功效。对普通企业来说,10元/千克的雾霾费与动辄千万的设备升级费用和产品转型蕴涵的未知风险,孰轻孰重?答案不言自明。更何况,治霾费所涵盖的,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巨无霸企业,具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可将治霾费轻松转嫁给消费者。因此,治霾费的压力,未必会百分百的转化成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换言之,仅靠治霾费拧不紧企业的“排污阀门”。那么,经济腾笼换鸟的杠杆作用,就更无从谈起。

  若如此,治霾费的实际意义仅剩众筹治霾资金一项,而这又会给人借霾生财的遐想。因此,即使上海市相关部门一再承诺,“排污费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排污费全部按要求上缴国库,纳入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点用于该市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但关于治霾费的拍砖,还是远多于点赞,缺乏共识。

  近期,网上流传一个关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段子,“污水靠蒸发,雾霾靠风刮”。虽然只是一个戏虐式的吐槽,但它也间接反映了环保部门在污染治理上缺乏建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当相关部门重视,阅兵蓝、APEC蓝,就会接踵而至。两相对比,给我们的启示是,雾霾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相关部门“用心”是破解雾霾锁城的“关键一招”。试想,严格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让官员保持阅兵时的治理强度,蔚蓝天空离我们还远么?

  可见,仅靠治霾费拧不紧企业的“排污阀门”。要想拥有蔚蓝天空,不仅要众筹治霾资金,更要严格落实环保主题责任。唯有让各级领导干部上紧发条,才能真正关闭企业的“排污阀门”。

  文/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