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空饷顽疾”需找准病根
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9月25日新华网)
“吃空饷”对于人们来说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说的是公职人员占着编制不工作,却照样优哉游哉福利、工资一个都没有少,可以说,一些奇葩案例对于吃“吃空饷”定义的普及可谓功不可没,从边上学边领钱的“娃娃官”,到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从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到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种种大跌眼镜的背后好似向人们诉说着,吃空饷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
众所周知,早在2005年年底,针对一些地方“吃空饷”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中编办在全国就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次年,人事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近年来,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清理“吃空饷”人员的实施方案》,轰轰烈烈的整治工作也从未停歇,可在众多禁令面前,“吃空饷”依旧“笑春风”,究竟有何法宝?
纵观近些年的成绩单,不难发现,治理吃空饷好似一场持久战,到现在虽经几轮苦战,但触目惊心的数字依旧让人为之一寒,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涉及资金动辄上亿元,巨大的“吃空饷”大军成了侵蚀财政资金的“蛀虫”,也给了政府公信力狠狠一记耳光,俨然成了沉疴顽疾。
其实,吃空饷屡禁不止背后不仅暴露出个别地方编制管理之乱,更能一窥利、权裹挟下官场的“鬼魅丛生”。一方面,人事管理制度诟病颇多。在个别地方,允许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一些上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工资福利仍然由原单位发放,领导干部刚过50岁就要退居二线,工资福利却照发无误;一方面,编制不透明,财务状况不公开。单位的编制几何,薪资待遇多少外人根本无从了解,有些时候无关痛痒的就公开,关键部分就“犹抱琵琶”,更有甚至,个别欠发达地方,还通过“吃空饷”的方式骗取上级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吃空饷”者缺乏举报、监督,且惩戒不严。有些单位领导借口人情世故对不良现象不闻不问,当起了“睁眼瞎”,很多地方对“吃空饷”问题也仅仅是一查了之,清理了事,完全不追究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责任,处罚过轻,很难产生威慑力,“吃空饷”现象便迅速蔓延开来。
总之,在权力就是一切的现实语境下,透明体系、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才是“吃空饷”的病根所在,也就是说,要坚决遏制此不正之风,就既要及时清理“吃空饷者”,追讨涉案财政资金,更要给背后“操盘手”狠狠问责,并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完善监管问责机制,方能让“空饷战役”赢得漂漂亮亮、彻彻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