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气污染荣获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兰州声音”---兰州正成为空气质量改善最快城市

11.01.2016  11:44

  “快看,这是‘兰州蓝’。”如今,许多兰州市民喜欢用微信炫耀兰州的蓝天,这让身处外地的亲友很是眼馋。近两年,不少城市因雾霾所困,而我市的优良天数却不断刷新,去年,我市城区达标天数252天,同比再增5天,受到兄弟城市的关注。前不久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我市因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创新和突出成就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并向世界发出了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种种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得到省上领导的高度肯定,甘肃省委办公厅日前将我市改善空气质量的经验以《甘肃信息》的方式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息综合室。

  信息中称,自2012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重大民生、普惠民生、公平民生来抓,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坚决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促使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一举摘掉了长期罩在头上的“黑帽子”,打造了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兰州蓝”,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

  省上领导高度重视我市治理大气污染,省里先后作出了“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十大重点行动,二十项重点工作”之中,专门成立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推进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王三运对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多次调研并作出二十多次指示,反复要求我市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省长刘伟平带领省环保厅等省直部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定可循。

  市委市政府认真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市上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建立“指挥部+专项工作组”工作模式,成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下设五个专项治理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参与,建立了“一周一调度、一周一考核、一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市里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气污染治理,2012年以来落实资金5.1亿元。同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不论是中央和省属驻兰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和部队,一律纳入治理工作一盘棋格局,形成了区域统筹、多方配合、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达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2014年,我市GDP达到1913.5亿元,是2009年的2.1倍,城区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比2009年增加77天。

  近年来,我市坚持抓铁有痕的攻坚战,践行有为重效的治污基调,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措施上力求硬中加硬,要求上力求严中有严,先后实施了210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启动实施了100家重点企业出城入园,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落实产能淘汰任务;对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由环保、工信、质检等部门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五限”,冬季采暖期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按照“一格多用”的思路,全面推行城市网络化管理。

  在治理过程中,我市把过去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了行动,坚持在治污一线发现干部、评价干部、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干部,加大问责力度,形成治污刚性约束,2012年以来,对500多名治污不力的干部进行了效能问责,同时,对工作开展好的部门和干部给予奖励。2013年至2014年度,市级财政列支8000万元对冬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近2万余名县区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形成了善于真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的良好工作风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使用年轻干部成立督查组,对市直部门和县区政府治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调度解决。同时发挥纪委、组织等部门的职能和权威,延伸督查和跟踪问效,形成督促落实的“组合拳”。抓社会监督,每天在地方媒体发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每周公示重点企业排污情况和各区降尘排名,对严重违规企业公开曝光。同时,坚持科学化治污、目标化治污、法治化治污,积极建立长效常态治污机制。

  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区达标天数同比增加5天,达到年初确定的目标要求,月度和年度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

  成绩属于过去,治污只有进行时,我市大气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持之以恒、谨终如始,治污的常态化带给我们的必定是蓝天长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