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坚持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拓展治沙新领域
原标题:拓展沙漠治理新领域推动生态建设科学化
中国甘肃网12月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马顺龙)武威市创新沙漠治理思路,坚持加快生态治理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提出了“工业治沙”、养殖治沙新理念,拓展沙漠治理新领域。
武威市充分利用沙漠风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基地。江苏振发15万千瓦沙漠生态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荣华公司自2010年8月实施易地搬迁扩建以来,利用国有未利用沙漠沙地,移沙造地,实施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周边环境,未占用农民一亩耕地,探索出了工业治沙和生态治沙的新模式。以荣华绿洲、长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在沙漠沿线建立一批养殖小区。而今,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治沙总规模达到20万亩,规划养殖4万头奶牛、2万头肉牛,已养殖奶牛2万头。
武威市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效益,使防沙治沙、遏制生态恶化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互促共赢。武威市先后建立了古浪县三北工程国家级示范区、民勤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县、天祝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等3个国家级示范区。建立了民勤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凉州区民调渠沿线,古浪县八步沙、民调渠沿线,石羊河林业总场沙井子、泉山分场等8个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建成了金色大道、G30通道、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荣华治沙道路、武威保税园区、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红崖山水库库区绿化等一大批高质量的造林绿化精品样板。在治理规模、治沙网格设置、树种配置、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坚持推广运用经验与开发利用新技术相互结合。武威市积极推广运用多年实践和探索出的“麦草沙障+梭梭”治沙技术模式,防沙治沙由过去的护柴湾、插风墙、打土墙等向科技治沙、生物治沙转变,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防沙治沙造林新途径。在民勤老虎口、青土湖、沙咀墩等不同立地类型区域进行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治沙造林技术试验,筛选符合沙区实际、固沙效果显著、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在造林绿化中推广生根粉、保水剂、泥浆蘸根、地膜覆盖、容器育苗、一株苗一把草补墒及落水栽植、截干造林、集雨浇灌等节水造林技术。同时,探索建立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先后出台鼓励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的实施意见,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治沙造林、建设生态的积极性。以古浪八步沙六老汉、海子滩镇宋德福,凉州区长城乡王银吉,民勤苏武乡刘爱国等为代表的承包治沙100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75户,全市治沙生态林承包总面积达150.92万亩。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互促共赢。武威市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缺水但阳光丰富的干旱荒漠脆弱生态区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土地退化的老绿洲重现“银武威”的曙光。至今年11月底,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17万亩,预计年底累计达到75万亩左右;新建特色林果基地33万亩,累计达到121万亩。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双赢目标。
2010年至今,武威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达212.71万亩,为2009年前总量的65.8%,治沙造林绿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荒漠化、沙化土地、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沙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地下水位显著回升,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性改善,全市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由2006年的3355.8万亩、2323.9万亩,减少到3317.1万亩、2309.8万亩,分别减少了38.7万亩、14.1万亩。
而今,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人工季节性水面,中渠外西柴湾、西渠魏家大疙瘩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40%以上。黄案滩2008年关闭的96眼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现在的36%。古浪县民调渠沿线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12%提高到现在的32%。沿风沙线重点风沙口240个及侵入绿洲的零星沙丘得到有效治理,沙尘暴次数由“十五”时期的年均12.8次减少到2012年0次、2013年至今2次,且持续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