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不作为“软腐败”需下猛药促长效
“好酒没得喝了,山珍海味没得吃了,高档餐馆不敢去了”,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党员干部有种普遍感受――“严”。但也应看到,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的思想有所滋长。于是乎,一些人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一些人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2014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
追求平安,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愿意。但是,在官场,以?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这样的道理为借口,这种所谓的追求平安心态,其实就是一种机关内部典型的懒庸散顽疾。干部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工作就没有动力,就会成为典型的“混日子”,一种“软腐败”。这种行为是对国家制度的消极抵触,违背了当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本意,这种思想亟需铲除,否则,这种工作作风又会影响到政府形象,在广大人民中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做事收钱算腐败,而不做事不收礼,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软腐败”。?为官避事平生耻。不作为也是作风问题,庸政、懒政同样是渎职。固然,公职人员有其正当利益诉求,但如果把干不干、干多少,取决于?好处?有多少、?意思?有多大,这样的?动力机制?,跟?腐败润滑剂?有什么两样?但如果因为怕打碎碗就不洗碗,人为地把?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就违背了转作风、促实干的初衷。
因此,治理这种懒庸散现象已迫在眉睫,从多角度入手建立预防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既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又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官员“不愿庸”;同时,要有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使官员“不敢庸”;而且,要有依法治庸的问责约束机制,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官员“不想庸”。只有从预防上出重拳下猛药,才能阻止不作为之风的进一步蔓延。
铲除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主义思想,关系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最终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提高其执政为民的决心,时刻用党员干部的标准约束自己,克服不求工作上台阶,只求单位不出事的思想,努力进取,敢于创新,真正干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