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进入“深水区”须寻求创新突破
经过三个年头的严格执法和“铁腕”治污,兰州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兰州市的优良天数达到312天,开始稳定退出了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行列。
回顾近三年来兰州市治污成果,已经不仅仅是天蓝水碧的环境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治污,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有了极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治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同时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跨越也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抓手。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都空前增强。
但是,在取得前所未有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就在岁末年初,伴随着静稳天气,大气防治也进入了严防严控阶段,只是我市大气污染指数仍然在轻中度污染之间徘徊,要想取得大气污染防治更进一步的成果,已经非常困难,面临瓶颈期的制约。这种状况,就像一个原来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通过努力,及格了而且逐渐变成了成绩优良的好学生。但是,进一步的提升就显得越来越困难,从不及格到90分不容易,但从90分冲刺100分,难度就会异乎寻常的大,普通的常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了。
兰州市的治污突破点在哪里?很显然,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要大力创新,即铁腕防治的同时要敢于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实现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治污工作如同当下正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已经是一场牵扯各方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变革。以兰州市最大的污染源——工业污染为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进行城市空间格局调整,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城区内的主要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就必须加紧落实,而且这种搬迁不是简单的异地重建,而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建项目。在此过程中,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就要淘汰。这将是一场重大的利益博弈,不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污染的重大隐患就不能解除,舍不得眼前的坛坛罐罐,就换不来将来的碧水蓝天。而兰州的发展空间也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转型跨越也将面临无法克服的障碍。再如,兰州城区的建筑物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在全国名列前茅,造成的后果就是各种污染物集中排放,防治和管控的难度也非常巨大。现在,四区政府负责,充分发挥网格化管控职能,全面监控网格覆盖范围内扬尘、燃煤、垃圾焚烧、餐饮污染等低空大气污染源。但是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密集排放,不是简单防控就能进一步加以遏制的,需要从源头上动大手术来解决,这就需要改变城市能源结构、疏解密集人口、完善城市空间拓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公交、推进新能源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治污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下一步的工作更多将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着手,这是实现环境治理长治久安的治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