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攻坚战就是要出实招
□资料照片
治理大气污染,不出实招不行,不抓落实更不行。我省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息综合室的《甘肃信息》中称,我市在治污过程中,通过严格执法、网格监管和督查问效等措施,使治污举措得到落实,治污成效得到保证。
通过大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源搬迁、深度治理、落后产能淘汰以及燃煤锅炉及其污染物“双清零”、网格化监控和铁面问责等措施,当前PM10和PM2.5的主要来源已经由过去的工业污染源为主,转变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
严格执法,就是“一竿子插到底”,在措施上力求硬中加硬,要求上力求严中有严。根据污染源的特点,我市以酒钢集团榆中钢铁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国电范坪热电、大唐西固热电和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几个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为重点,开展驻厂监察,以减轻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对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除尘、脱硫、脱销设施和工艺尾气净化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环保部门综合施策,加速重点企业环保提标治理,先后完成兰州石化、西固电厂、范坪电厂和二热电厂等7家重点工业企业的13项工业污染深度治理重点工程和榆钢265平米烧结机脱硫、兰铝自备电厂2#3#机组除尘脱硫增容改造3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项目建设;对3家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由过去的“四限”升级为现在的“五限”即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问题。冬防期间对226家高污染企业进行关停;范坪电厂开展了全省首台超低排放试点工作;在冬季采暖期对城区三大电厂、兰州石化分公司持续实行“五限”与空气质量联动机制,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至最低。
在面上,先后实施了210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冬季采暖期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积极实施“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工信部门积极推动第二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启动和完成了107家企业“出城入园”项目,既腾出环境容量,也使企业通过搬迁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在治污的几年中,我市对多家在兰的央企违规排污进行了处罚并予以曝光,谁污染环境,就要负起责任,就要面临处罚;对治污不力的部门单位坚决提请市委市政府进行问责;对重点治污项目实行限期治理,倒排工期、挂牌作战,一线服务、现场办公,确保治污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网格化管理就是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按照“一格多用”的思路,全面推行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从社区层面严抓污染源头,如建筑工地巡查、二次扬尘巡查、烟花爆竹燃放巡查、燃烧小煤炉巡查、焚烧垃圾巡查等。实现城市管理网络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据白银路街道负责人介绍,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依托城市管理和数字化网络监控指挥平台,将街道所辖5个社区的区域按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了一种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形式。就街道来说,也称“一网四员”工作模式。它建立了环保专干、楼院长、环保志愿者、辖区单位协管人员为一体的日常监管队伍和打击处置的街道综合执法队,借助平台,主动发现和及时处理辖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居民投诉之前。有了这个平台,街道每天对辖区区域32个网格进行全面监控,发现问题后定位到事发区域、锁定到相应网格、精确到具体路段和楼院,由相应网格内的日常巡查监管队伍赶赴现场调查后将实际情况向街道指挥平台反馈,并按反馈情况的轻重缓急分别处理。
2015年,我市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监管,冬防期间全市两万名网格员开展全覆盖管理、全天候巡查、全方位监管,有效遏制了低空面源污染反弹。通过全市不懈努力,我市削减二氧化硫3435吨、氮氧化物7424吨、化学需氧量2851吨、氨氮削减339吨,同比分别下降4.88%、9%、6.57%、4.25%,超过了预期目标。
抓干部作风,倡导“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工作作风,把过去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了行动,落到了实处。抓用人导向,坚持在治污一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在治污一线考察干部、识别干部、评价干部,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抽调专人成立督查组,对市直部门和县区政府治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调度解决。抓社会监督,每天在地方媒体发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每周公示重点企业排污情况和各区降尘排名,对严重违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抓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的干部,加大问责力度,形成治污硬约束。
在治污中,被市民称为“给帽子”和“摘帽子”的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也组成督查问效组开展治污后的督察,大大促进了部门和市县区治污责任的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全天候全过程督查落实,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一天一分析,推进治污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信、环保、建设、执法、交警等部门协同作战,县区政府联防联动,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社会化治污大格局和决策、安排、落实、督查、反馈、再决策的闭环工作机制。
因此,我市的治污举措,也因此被人们喻为“铁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