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通西域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部,三亿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这条夹在蒙古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绵延千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状似“走廊”,又位于黄河之西,故称“河西走廊”。
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以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主题,共10集,分别为《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影片将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多角度为我们揭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使者》讲述了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通道》带着我们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驿站》呈现了河西走廊在当时中国北方所处的战略位置;《根脉》展现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地形地貌,那雪山白云、河流草地、浩瀚沙海、湖泊湿地、五彩丹霞、恢弘雅丹、驼铃商队,大漠孤烟,长河圆日等等,观之则心潮澎湃;《丝路》以裴矩经略河西走廊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了隋朝时河西走廊地区为丝绸之路的形成所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这诸多的历史事件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是公元前121年,西汉将领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败匈奴,不仅使河西走廊首次归于中原王朝版图,更重要的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由此打开了通往中西亚的道路。名将班超曾在西域驻守长达30年之久,留下“张骞凿空,班超定远”的千古佳话,唐代则设安西四镇,其中碎叶镇(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大诗人李白便在此生活,有资料表明其父曾经商,这与丝路畅通,为当地驻军将士、商人、僧侣,提供各类商品相关,足见当时这些地方是在中原王朝控制之下。此即史载汉唐拓疆万里,为日后祖国形成疆域的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后,仁人先哲,前赴后继,张骞凿空,班超定远,玄奘取经,公主解忧,再是林则徐、左宗棠,无不为祖国西部的大片疆土耗尽心智,殚精竭虑,数千年间,几无中断。西汉时期,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意即对所谓西域36国实行保护,西域各国大小首领被册封任免,军队统一调动,征收赋税,发展经济都由西域都护府代表中央负责实施,这是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标志。从尼雅遗址,即古精绝国出土的汉代将军木乃伊及汉朝所授印信便证实了这些。为了保护和开发边疆,汉、唐曾派大量军队和官员经营实边。唐时,仅在库车,就有30000多名士兵,开垦荒地10万亩,使塞外出现大面积绿洲,也把农耕技术传到这里。戍边将士退役后,由于关山阻隔,路途遥远,有许多人定居下来,融进了当地民族,使西域和中原有了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在保卫和经营西域的大片国土中,河西走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不说唐时因“安史之乱”抽调河西精兵平叛,吐蕃趁机占领河西,传统丝路顿时中断,整个西域失控,仅是近代河西对收复新疆就功莫大焉。
鸦片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遭到周边列强帝国蚕食,尤其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忙于平叛,帝俄趁机入侵北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匪帮则占领南疆,天山南北全部失陷,大片国土面临丢失的危险。在新疆危急关头,陕甘总督左宗棠力主收复,在取得朝廷支持后,充分发挥河西走廊桥头堡作用,仅用两年时间,便击败阿古柏匪帮,挫败帝俄阴谋,收复了大片国土。左宗棠还上书朝廷,把新疆纳入和内地一样的省级建制,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取“故土新归”之意,改西域为新疆。
如今,漫步河西,仿佛行走于一条深邃的历史长廊,从武威到凉州,从张掖到甘州,从酒泉到肃州,从敦煌到瓜州,从玉门关到阳关,流淌过血与火的劫难,送走过和亲的公主,飞扬过丝路花雨,奏起过羌笛牧歌,马踏飞燕,秦时明月,汉时飞将……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推出了多少名标青史的英雄,也使我们牢牢记住了通往西域的长长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一种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