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缘“丝路”变迁

10.11.2014  17:21

    新华网兰州5月28日电(记者张崇防)一排排笔直的白杨树,独株或数棵傲立的胡杨,农田里疏落的沙砾和沟渠边零星的红柳,所有这些都在表明河西走廊现代城市的绿洲特征。它们时刻提醒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不要忘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属性,甚或还有历史特性。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凉州、甘州、肃州、瓜洲、沙洲以及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都是沿途重镇和边关锁钥。古往今来,“五州”“三关”分别演变成今天的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瓜洲县和敦煌市,以及同名的玉门关市、阳关镇和嘉峪关市。

    历史上,河西走廊因为战略要冲而成为多方争夺之地。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又成为商旅要道。经略河西成为各个朝代的一大要务。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四国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今天走廊内的各个绿洲城市开始了新的探索。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河西走廊首先要建成生态带。”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在经过调研和思考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综观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它的几次改道以及沿线一些王国的消亡都是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而西至玉门关,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夹击”而成的一个地带,垂直落差在3000米左右,又因在黄河以西,故有此名。走廊内,北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冰川雪山,祁连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成多条河流,滋润着干旱的长廊,使之成为一片片五谷丰登的绿洲,从而支撑起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落。即便在今天,正是走廊内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和党河继续养育着走廊内的片片绿洲。

    这位曾是中国科学院冰川研究专家的官员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天然条件决定了城市的生态属性和承载能力。虽然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但仍要遵从绿洲城市的生态属性,城市超过自己的承载能力就会萎缩。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制订自身发展规划不能不考虑生态因素。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因西汉时期在此设郡“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后因当地发现甘泉而改名甘州,被认为是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首个“中转站”。这里留下了众多汉代和明代长城遗存,有始自西汉的皇家军马场。隋炀帝曾在此会见西域27国的来使,史称“万国博览会”。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据介绍,去年旅游人数达到75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这本身就是很大的优势。”陈克恭说,张掖发展目标定位在“立于生态,宜居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