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

17.03.2015  10:36

  武威白塔寺 图片由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在十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没有播出前,除了研究学者之外,这条路,被包裹在历史的浓雾中,许多人,只是依稀知道,这是条著名的路,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而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探索之路,是一条关乎国家经略之路。就像著名学者杨光祖所言:“它的重点不是讲河西走廊,它其实讲述的是伟大中国的丝路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伟大帝国的辉煌历史。”

  《河西走廊》做到了这些。十集正片《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勾勒出的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历史,更是历史上这条路的国家重要性。

  我们可以这样确信,这条路从一开始被凿通,就关乎国家经略。

  记者 周玉兰 张子艺

  跟随《河西走廊》看厚重历史

  公元前一百多年前,汉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耕耘,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汉武盛世。彼时,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亚洲腹地的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东西方帝国,各自孕育出人类史上最璀璨的文明之一。

  历史的巧合,让罗马的东征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的西征,在几乎同一时期遥相呼应。他们中间相隔着的,是匈奴,是被匈奴控制着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就从这个历史节点上开始讲述,汉王朝初期,活跃在河西走廊上的匈奴,是汉帝国在西面最大的威胁。打通河西走廊,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正成为这个中原帝国越来越迫切的愿望。几乎可以这么说,广袤丰美的河西走廊,肩负着华夏民族对外探索的所有期待。那条从地图上看起来窄窄的道路,引导着汉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

  张骞凿空开通西域道

  《河西走廊》中说,汉代,登基不久年轻的帝王刘彻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在此之前,包括刘彻在内的所有汉代帝王,对于这条通道一无所知,河西走廊在他们心目中,陌生得就像另一个星球一样。但,历史注定,这条通道,将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一条联通人类文明的路。

  公元前139年,具有着非凡勇气,27岁的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作为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王者,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刘彻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这次,被历史选中的人,是霍去病。

  连接欧亚河西走廊成“国道”

  霍去病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他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凯旋归来。

  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3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纪录片中,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大败匈奴,创造出这样战果的名将,竟然是一个仅仅17岁的少年。镜头回转,兰州五泉山上霍去病的雕塑矗立在岁月中,永远不老。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汉长城的建立。在今张掖河西走廊,长城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汉长城有两条,一条在茫茫的西山之上,一条在草原腹地。两条长城,默默地纪录了汉王朝迈向西域版图的脚步。

  至此,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运输,此时,河西走廊已在汉帝国掌控之中。张骞使团顺利穿越西域十六国,经过西亚,地中海,来到罗马各国。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此时的汉朝已经成为和罗马比肩的伟大帝国。

  魏晋南北朝儒学与佛学在此交汇

  公元220年,汉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在历经409年的统治之后灭亡。自此,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中原腹地,许多世家望族为了躲避战乱,一路西行,来到了当时桃花源般的河西走廊。儒家思想,随着“河西望族”的崛起而兴起,儒学,在偏居一隅的河西走廊,大兴。

  纪录片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正是这段过往。

  与此同时,印度佛教,顺着丝绸之路,传向中国。所有的哲学和宗教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而此时,中原民众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来解决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带来的缺失感。沿着河西走廊传来的佛教解决了这个问题。《造像》这一集中,年轻的僧人头顶着细密的汗珠传教,眉眼长相异于中国人种的鸠摩罗什脚踩凉州的街道一路向东,他脚踩过的地方,如今是武威市的繁华区域。伴随着娓娓道来的字幕,我们知道了,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五大译师,其中三位都曾到过河西走廊。

  历史云烟中,作为个体的肉身与荣誉早已灰飞烟散,但那些工匠们巧手下石窟的高大佛造像,依旧俯看众生。在《造像》一集中,位于武威不远的天梯山石窟,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多年后,当时修建天梯山石窟的僧人前往大同,打造了一座蜚声世界的巨大石窟——云冈石窟。与此同时,距离武威不远的敦煌,也相继开始开凿洞窟。这就是后世驰名中外的敦煌!

  隋炀帝在河西走廊举行“万国博览会”

  跟着《河西走廊》讲述的历史脚步,我们走到隋唐。以前的历史书上说,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夺权篡位,是个虚伪的帝王。但现在有大量的学者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被误读的帝王。隋炀帝对于丝绸之路的再次兴盛,功不可没。隋炀帝登基时,中原的商业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已逐渐兴盛,并出现了繁华的城市与富商大贾。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58岁的裴矩来到了张掖。

  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归纳后,裴矩下令降低关税,甚至免除税款,给予前来与中国交易的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河西走廊。通行在河西走廊上的西域商队可以得到沿途的官府提供的食宿和保护,而所有费用,均由政府负担。在这些措施的支撑下,丝绸之路很快兴盛起来,东西方贸易往来,使这条路人声鼎沸,驼铃不断。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个人。如今,“世博会”相继在世界各地举行。隋炀帝的步伐,早了一千多年。敦煌石窟的开凿在继续着,从唐到明清,端庄的塑像拈花含笑间,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一带一路”续写丝路新篇章

  最后一集《宝藏》中说,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随着玉门油田、金昌公司、酒泉钢铁的建立,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纪录片《河西走廊》,人们对那段历史可能没有如此深入而立体的认识。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峰会期间来到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