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呈现西部千年的史诗(组图)
04.03.2015 13:07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交流
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梦想和财富在这里蓬勃生长
《河西走廊》剧照
《河西走廊》剧照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张骞这位极具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汉帝国友好使者凿空西域时,这条绵延在黄河以西的窄长通道,开始成为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通道。
只是,此前从未有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纪录片。三年前,一支充满梦想的纪录片创作团队踏上了这条古老而伟大的通道,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两千年西部史扑面而来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2集,10集正篇《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3月3日起每天21时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该片创作团队堪称“国际化”。总导演王新建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曾创作了《大地的呼唤》《改革开放20年》等;导演赵启辰监督指导并制作了十余部纪录片,《寻秦》获“第十八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长片”奖,《北上——长征在哈达铺》获“第二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好作品”奖;艾美奖最佳摄影奖获得者、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摄影指导,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加盟摄影团队;曾在希腊雅典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举办过音乐会的国际著名音乐家雅尼担纲作曲。这些业界翘楚的加盟,保证了该片画面的质感和思想的锐度,并对全球推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这部纪录片的精神核心。”该片制片人、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珅介绍,“河西走廊上沉淀着浩如烟海的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确定拍摄的主旨和侧重点显得尤为重要。创作中,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中肯的建议,他提出的‘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观点最终确立为我们全片的主题。”主题的升华,赋予了纪录片《河西走廊》更多的时代色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国家的经略,文化的复兴,“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和倡议也在片中得以体现和彰显。
拍摄中,总导演王新建要求,抓住每一个历史节点上最重要的人物,展开讲述他们的故事,充分展现其中的冲突,将这部纪录片准确地对向河西走廊历史背后的印痕,竭尽全力探索那些人物故事复杂深幽的偶然与必然,从更深程度上破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密码。
该片策划郭笑坤说,基于这样的原则,《河西走廊》放弃了通常纪录片大量采用学者专家访谈的模式,没有采访,没有纪实段落,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成为一部电影式讲故事的纪录片。两千年来抒写在河西走廊上传奇悲壮的历史,在壮美的画面中一帧帧上演。
中国纪录片牵手国际知名作曲家,用音乐来演绎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是《河西走廊》配乐中的一大亮点。总时长达90分钟的配乐,不拘囿西域音乐,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混搭奏鸣,丝路古道气息扑鼻。
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未来。纪录片创作者用自己的情怀去探寻事物的本源,梳理真实的文化脉络,寻找还未被解答的谜题,并用一种通俗的、易于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该片导演赵启辰说。
为了把已知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整合,确保影片学术的权威性,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出任该片学术统筹。2013年上半年,43万字的学术本顺利出炉,奠定了该片拍摄的基石。再经过总撰稿邓建永的抽丝剥茧,每一集的主线人物和故事呼之欲出。
2013年5月,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赶赴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的大型拍摄。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摄制组拍出了河西走廊最为壮美的画面。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于当年夏季在河西走廊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拍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绝美景色就来自他的镜头。
2014年年初,创作组启动了《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现拍摄。“这是一部情景再现占60%篇幅的纪录片,因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如果单纯从现实遗迹或采访的角度来呈现历史是非常枯燥的,而且很多遗迹已经难寻踪迹。我们学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让我们有自信不做任何采访,取而代之以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故事再现方式来呈现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赵启辰自信地说。
一年来,赵启辰带领创作团队辗转全国10个影视基地,一共拍摄了230场情景再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涉及50余个需要设计形象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置了60余个室内、外场景,动用群众演员近千人次。这对赵启辰的导演能力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道具细节,无论是涉及蒙文,还是葡萄牙文,都经过了我们精细的翻译,把当时的原文翻译的文字印到道具上,每个细节都是经得起考验的,细致到位。”赵启辰说,“最后成片我们很满意,央视也感觉很新颖。每集人物线索非常清晰。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丰富的合理想象。这种呈现方式是以往国内纪录片所不具备的。”
每集看点
第一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二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轻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三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四集:《根脉》
本集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五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六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七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第八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九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十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04.03.2015 13:07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