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在这里,读懂河西走廊
编者按:正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在省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河西走廊,这条黄金走廊不但诉说着两千年的中国史,更关乎着国家经略;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特编发一组专家学者解读《河西走廊》的稿件,以期通过该片重塑人们对河西走廊、对甘肃乃至大西北的认知与想象,读懂中国的深邃与华彩。
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本报特约撰稿人焦炳琨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部大手笔的作品,融合了人们对河西走廊的敬仰与神往之情。该片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习总书记建设“一带一路”思想的镜像图解和视频注脚。它不仅是对河西走廊的一种深入宣传,也是对“一带”沿线国家和世界人民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了解甘肃,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该片不但展现了河西走廊浓厚的西北特色,还追寻其所蕴藏的西北文化精神,并把西北文化精神放到中国文化精神整体中去作比较性的考察和思考。题材很大,如何能让观众喜欢看,就成了编导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河西走廊》的编导采用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手法——情景再现,也就是通过“表演”来再现历史。尽管这种手法争议很大,但北京伯璟公司一直坚持对情景再现的探索,让人由衷地点赞。其实有关情景的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把非虚构类影片定义为“再现社会的纪录片”。再现作为一种基本手段,使得表演性成为纪录片创作中无法回避的话题。纪录片中能否允许表演?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表演,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对表演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表演泛指“架构、表现、强调和展示”的行为,可见表演不仅有表现的功能,还有表意的功能。同时“表演”的不仅是演员,解说、音乐、蒙太奇、剪辑以及定格、慢动作、高速镜头、倒转镜等,都有一定的“表演”性。华东师范大学罗薇教授认为“表演性始终存在于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呈现中”。1922年,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了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本着忠实还原历史的初衷,就曾采用“非虚构性搬演”来再现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生活和劳作方式,记录行将消失的原始文明。
历史上,实践往往走在理论之前,所以《河西走廊》使用情景再现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应予肯定。
再次,《河西走廊》采用了讲故事的叙述手段。故事是承载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故事发展是升华主题的结构因素,以第一集《使者》为例,它是通过张骞通使西域的故事,讲述了河西走廊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其在汉代之前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细节,有悬念,非常鲜活生动。不仅使观众了解了河西走廊的原始,也营造了一种神秘氛围,增加了该片的悬念。
《河西走廊》把情景再现和传统讲述同时使用,它通过这种手法,使历史和现实融在了一起,虚拟和现实融在了一起。以第二集《通道》、第三集《驿站》为例,情景再现的古遗迹、古城堡交错出现,互为补充,跳跃性很强,不仅拓展了时空,故事也更曲折好看了。这正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英国纪录电影先行者约翰·格里尔逊语)的具体化。
另外,《河西走廊》在镜像的运用上,有很好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美。几乎所有空镜头都是“等候”镜头,就是拍摄时,要等待气候最好、光线最透、位置最佳的时刻进行拍摄,所以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每一个画面都是一幅油画,每幅画都是一种感悟,每幅画都是一种意境,甚至都是一个情节,这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叙述空间和内涵。
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影视的画面平均时间由上世纪70年代的8-11秒,降至了3-5秒,而《河西走廊》平均画面的时间仅为3秒,这种快节奏叙述,不仅使信息量大增,也满足了人们的欣赏心理。
动。《河西走廊》在长达8个多小时的影片中,竟无一个完全静止的镜头,影片做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蓝天白云疾驰,大漠小河欢唱,每个镜头都“活”了起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技巧,也恰恰反映了自然风光与人物内心的象征关系、呼应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