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凝结民族历史 增强本土自信

12.03.2015  17:19

  【艺术】凝结民族历史 增强本土自信

  特约撰稿人 阮青

  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主题,第一次将中国西部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河西走廊,作为重点表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现了从汉代至今约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及其勾连的西部历史文化的变迁,还有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和独特作用。

  回顾以往有关丝绸之路的众多影视作品,通常聚焦于敦煌及其独特艺术,缺乏对河西地区及整个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有效表达,更没有对隐藏其后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进行纵深开掘。而纪录片《河西走廊》则改变了以往再现丝绸之路的传统思维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该片对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现,实际上是用现代视听媒体的手段来重塑和表现历史,也就是透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传达历史及人们对历史的见解。十集正片采用剧情纪录片“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来再现历史、勾连当下,以现代性的视角,渗透了历史事件、民俗生活、经济战略、学术研究、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将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念灌注到影像的叙事中。不仅重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辉煌,而且更赋予它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作为甘肃省第一部全面展现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生态屏障、民族纽带、文化宝库、工农业文明母体等五大历史与现实功勋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不仅展示了甘肃,特别是河西五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为关键的是,在当下“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将我国河西地区重要的历史积淀,将西部特有的地域特色,通过影像这一现代方式在当下进行了有效传播,并彰显了甘肃本土文化的自信姿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意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平等、自信的姿态发展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一带一路”所凸显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强大和富庶,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自信和包容。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来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处,它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礼敬和自豪,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和执著信念。同时,文化自信也表现为对世界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的包容借鉴。然而,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史,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质疑、批判多于信仰和继承,这正是源于文化的不自信心态。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带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黄金走廊衰落了,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走向消亡。相反,《河西走廊》重新打捞起这段辉煌的历史,并不是为了满足虚无的怀旧主义情绪,而是希望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对历史的再认识,获得一种本土文化的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的获得,来源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历史的重新了解和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民族文化弱势心态的强力反拨,这正是《河西走廊》最突出的当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