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河西:“新丝路·大交通”主题采访甘肃段系列报道(四)

18.09.2014  09:50

  原标题:千里走河西

  ——“新丝路·大交通”主题采访甘肃段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 段兰芬 王生朝 王笃宽

  敦煌:综合交通助力丝路国际旅游名城

  离开酒泉再向西,过玉门,越瓜州,一路茫茫戈壁,万里荒丘。采访团一行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施工现场。

  瓜敦高速公路是连霍、柳格国家高速的重要关联路段,全长121公里,总投资42亿元。8月25日,时令虽已进入初秋,但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的瓜州,地面温度仍在六七十度左右,瓜敦路的建设者们正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

  项目驻地高监王玉权介绍,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项目办对所有分项工程都制定了标准指南和施工要求,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项目办和驻地监理、施工单位等都签订了质量责任合同。由于瓜敦路地处戈壁荒滩,当地水质盐碱度高,不适合施工,施工方将水质净化至达到项目用水标准后再使用。对沥青运输实施GPS全程监控,并采用光谱分析仪鉴定沥青真假,把好原材料入口关。针对戈壁夏季地面温度70℃、冬季零下30℃、冬夏温差近100度的实际,瓜敦路在路面上面层使用改性沥青提高道路抗车辙能力。

  瓜敦路的建设者们用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大漠戈壁中落实着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的工程质量“三挂钩”制度,开展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工人日报记者于宛尼一边仔细聆听施工人员的讲解,一边在烈日下,眯起眼睛按动着手机屏幕上的键盘,快速将采访内容记录在了手机上。这些80后的记者们,开始将新兴媒介充分运用到了采访中。

  瓜敦路建成后,将成为内地和新疆通过连霍高速进入青海海西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又一条重要运输通道,将终结敦煌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不仅会缩短区域间的运输距离,而且对当地农副特产、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项目办主任俞祯源介绍,截至目前,路基工程、防排水工程及桥梁桩基工程等均已完成或接近完成,正在加紧进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届时,高速公路将从敦煌穿境而过,使敦煌通往外界的公路交通更加便捷。

  据了解,2013年敦煌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7.3亿元。截至6月底,今年敦煌已接待960万人次,预计明年将达到1000万人次。随着敦格铁路的建成运营、机场的改扩建、国际联检大厅的投入使用和瓜敦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将为敦煌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的加快推进插上腾飞的翅膀。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佛教文化由这里西传东渐,使敦煌吸收了古丝绸之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精华,形成了她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创造了举世仰慕的敦煌文化。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昌盛的佛教文化以及曾经繁荣的商贸活动,使其成为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和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也有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风景独特的名胜古迹,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为此,敦煌成为了中国29个“感动世界品牌城市”之一,还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目前,敦煌正在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采访团一行沿着瓜敦二级公路由瓜州向敦煌进发,沿途除了高高的电线塔和顺风转动的电机叶轮,只有路,凸显着人类活动和劳作的痕迹。公路上往来飞驰的汽车以及远看像虫子般蠕动的火车,给茫茫戈壁带来了生机。

  位于鸣沙山麓大泉河畔的莫高窟,距敦煌市25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艺术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8月2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在导游精彩的讲解中,参观了其中很有代表性的8个洞窟,一尊尊神气活现的佛像雕塑,一幅幅美奂绝伦的精美壁画,让记者们畅游了美丽佛国,欣赏了一千多年来中国和西方雕塑、美术、舞蹈、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方式的融合发展历程,感受了敦煌作为“飞天故里”的独特魅力。记者们个个神醉情迷,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来自西安西沃客车公司的一位东北籍员工说:“来一趟河西走廊,一路上能让人学到很多知识,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

  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名扬千古。记者们在望远怀古的同时,纷纷在阳关故址拍照留念。来自香港《文汇报》的记者马琳感慨道:“站在黄沙半掩的阳关城下,极目远眺,想象驼铃悠悠的古商队行走在阳关古道上,已经无法感触古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怆。在便捷的交通网络下,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世界游客、商贾络绎而至,这座镶嵌在大漠上的璀璨明珠即将书写下新的辉煌。”

  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在加快瓜敦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建设了长达25公里的敦煌至莫高窟支线,使通往莫高窟的旅游通道更加便捷通畅。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了阳关大道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建。

  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村民段海宏经营的“古阳关农家乐”已经有十多年时间了,他介绍说:“去年我们这个农家乐的纯利润就达到了四十多万,这也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营业额从最初的几万块到如今的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如果没有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根本不会有这么多的客流量。”

  阳关镇现在已经形成了葡萄产业、文化旅游、水产养殖三大特色主导产业。“这主要得益于道路条件的极大改善,如果没有道路,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局限。现在我们有2万亩葡萄园,年产葡萄3万吨,再过一段时间,全国将有100多客商来这里运葡萄。以前运葡萄的车辆很少,现在最多一天有150辆车,将运往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湖北、东北等地销售,还有一部分出口到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全镇1252户人家中,有502户购买了小汽车,95%的拥有摩托车和小四轮拖拉机,年均农家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阳关镇党支部书记朱建国高兴地说。

  早在2005年,敦煌就被列入了村村通试点县,建成200多公里的通村道路,及早实现了村村通。如今,新修的沥青路像毛细血管一样蔓延到敦煌的各个村落,以阳关镇龙勒村、月牙泉镇杨家桥村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村”、“旅游示范村”等已成为敦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近年来,敦煌陆续实施建设了瓜敦、敦当两条二级公路,构成了联通甘、青、新、藏四省区方便快捷的交通纽带,在建的瓜敦高速公路也将于今年建成通车,敦当高速公路也将于明年开工建设,届时,高速公路将从敦煌穿境而过,使敦煌与外界的公路交通更为便捷。

  在区域内,当地围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先后建成了市区至月牙泉、国道215线至玉门关、玉门关至雅丹等的公路,使游客能舒适的到达各个著名景区。同时,当地还将实施建设连接阳关、玉门关、雅丹等旅游景点的环线公路,让景区在公路的串联下,形成大循环。

  建成于1982年的敦煌机场是我国国内最早的县级民用机场,经过2002年的改扩建,机场飞行区等级达到了4C级,目前已开通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十二个大中城市的16条航班航线,旅游旺季时机场每天起降的航班可以达到26架次,年旅客吞吐量更是超过30万人次。

  敦煌机场副总经理彭宁表示,为了加快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甘肃省政府决定对敦煌机场再次进行扩建,同时建设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届时,敦煌将成为全国第二个开放航空口岸的县级城市。

  铁路运输方面,自2006年从兰新线接轨引线以来,这段铁路已发送旅客378万人次,仅在去年,旅客发送量就超过了70万人次。今年七月,兰州铁路局还专门为敦煌开通了兰州至敦煌的“敦煌号”旅游列车,使游客享受到更为便捷的铁路服务。

  敦煌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王瑜介绍,目前,敦煌至格尔木的铁路已于2013年开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成为青藏铁路与兰新铁路两大铁路干线的重要连接线,与兰新、兰青、青藏铁路串联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条环形闭合铁路网络,带动敦煌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8月26日傍晚,夕阳出阳关,渐渐隐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里。在古阳关农家乐浓郁的葡萄架下,采访团的记者们一边品尝着当地甘甜的葡萄和白兰瓜,一边记录着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变化,并不时地感叹。所有第一次来敦煌的记者都有着同样的感受:“以前真没吃过这么甘甜的葡萄和白兰瓜,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强力支撑下,敦煌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梦想,将和这里的葡萄、白兰瓜一样甜美。”交通运输部新闻中心、中国交通报社记者郭睿卿边采访边通过手机将所拍的照片和采访内容第一时间发在了中国交通报社微博上,简单而又快捷地将“重走丝绸之路”的感悟以及沿线戈壁荒漠的筑路故事、瑰丽敦煌等传向了外面的世界。

  后记:

  2014年9月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以“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倡议各国拓展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的建设,努力打造联通内外、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让千年丝路重塑辉煌。丝路合作,交通合作必先行,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各界人士的共识。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向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门户。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已经做好准备,以重点推进道路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等6大工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绘就出一幅现代化交通蓝图——推进道路互联互通工程,构建公、铁、航、水综合交通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承东启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能力,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提供强大的交通运输保障。

  自8月22日以来,“新丝路·大交通”交通文化之旅采访团一路走市过县,晓行夜宿,经过五天的深入采访,行程1500多公里,从处于甘肃东部的平凉经省会兰州,翻越乌鞘岭,穿越古浪峡,走过“河西四郡”,来到甘肃最西端的敦煌,从山清水秀之地,经过茵茵绿洲,来到浩瀚大漠,既切身感受了丝绸古道之厚重,又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予厚望,充满信心。来自毛里塔尼亚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拉赫曼深情地说:“丝绸之路被我们阿拉伯人看作连接中阿人民心灵的纽带,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这几天我亲眼目睹了甘肃省在交通建设方面日新月异的成就,这反映出中国政府重振丝绸之路的决心。”

  8月27日上午,采访团从甘肃敦煌出发,由甘新交界处的星星峡开始向新疆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