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替考,为何能“三年不出事”

19.06.2014  20:13

   先把监考相关领导搞定”“再把监考老师搞定”,打通监管“最后一道卡”,也就粉碎了公平公正的保护屏障

  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之烈不言而喻。在“通关”渠道还无法拓展和改变的情况下,须谨防出现利用“”“”擅自搭桥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须防备监考环节的“内部溃败”,确保全过程的公平公正。


  日前,河南爆出127名高考枪手替考事件,新闻报道大幅强调被替考考生背后的“”“”运作,此“特征”固然值得注意,但更应引起重视的还是监管薄弱的监考体系。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通过梳理此次事件以及过往的替考事件我们发现,监考环节几乎都是替考等“破坏规矩”行为得以实施的“突破口”和“溃败点”。


  以此次事件为例,尽管被替考考生家庭背景非富即贵,但能不能真正实现枪手入场替考,“”“”的运作最终还是得突破监考相关人员这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道防线:“先把监考相关领导搞定”“再把监考老师搞定”,打通监管“最后一道卡”,也就粉碎了公平公正的保护屏障。


  通过报道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替考行为已经连续实施三年,但之前都没有被发现过,而此次“大白于天下”,正是因为媒体的报道。


  媒体报道,相关部门表态;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跟进……我们是不是对这样的问题发现、纠正模式感到相当熟悉?由此而来,公众不得不质疑总是被动行动的相关部门:是穷于应对,还是懒政思维衍生出的“不管不问”?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媒体的调查报道,此次事件是不是又悄无声息地过去,然后又再一次次重演?通过此次事件,我们还想知道,全国其他未被媒体“调查”的地方是不是也存在类似“违规行为”?相关部门是否在监考环节打造了固若金汤的防线以确保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公众心中的问号实在太多。


  如果任由这样的违规事件轮番上演,最后损失的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恐怕还有公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和行为遵守,加剧“双输”的局面。


  替考非小事,折射一大事。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竞技体育、市场竞争还是人才选拔,都存在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越轨行为”,但只要监管体系足够牢固,“”“”也好,“”“”也罢,都不可能成为撬动公正的杠杆。

    新华社海口6月1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