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春台堡

04.05.2015  13:50

春台堡的堡子大门

    春暖花开的季节,站在西固区岸门村通往柴家台的黄河吊桥桥头,就能隐约看到柴家台村后面的堡子台,春台堡遗址就位于堡子台的山巅。

    穿过黄河吊桥,行走在整齐划一的柴家台村,路边田地里此起彼伏的塑料大棚中蔬菜油绿光亮,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孩子追逐嬉闹,阴凉处喝着小茶的老人们注视着过往的行人,乡村的恬静里扑面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仿佛闻见了春台堡曾经的烟火孕育的精华,看见了春台堡曾经的身躯阻截的掠夺,听到了肩挑、背驼用黄土建筑堡子城墙的喧嚣,春台堡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清晰。

    走过一段红砖铺就的山路,我便站在了春台堡厚厚的城墙大门口。柴家台人的祖辈用黄土筑成的土城,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目前只剩下堡子轮廓和几段城墙,但土堡依然向世人见证着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过往。厚重的城墙在风雨的洗礼下显得苍凉而无棱角,辐射着坚固与不屈。迈步踏进春台堡之时,渺小的我便穿越了时空,与这里的柴氏先祖们对话了,因为堡里堡外两重天。

    春台堡外面,林荫道旁树木丛生,花团锦簇,而堡子里面,给人的感觉却是满眼沧桑,残存的城墙围出了一个城堡轮廓,依稀还能看出当初的博大宏伟。近瞧,城墙上留有观望与防御的圆形小洞,夯土层依旧清晰,它就像历史穿过的老棉袄,处处裸露着飘摇,一点点被岁月风化着,撕扯着。也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现实中,才凸显春台堡的精神张力。它用自己的脊梁担负着历史,见证了掠夺与平安的大起大落,见证了困难与幸福的交织,也见证了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前世今生。据资料记载:“建成的城堡城门前后双层,木质铁皮护面。门前护城壕宽4米,深3米,吊桥随时升降,预防外侵。城门内侧设有藏兵洞,城堡东北角和西南角设有上城登道。并且,城内房舍排列整齐,行道纵横畅通,城堡内外4眼水窖蓄水备百姓应急饮用。”遥想当初的战事纷乱,对于身处春台堡内安居的先民们又是怎样的安心与满足。时过境迁,历史总会把点点记忆融进在她怀抱里繁衍生息的人群。倾听山上护林站一位工作人员的描述,他的言语低沉委婉,无奈中充满渴望。以前这里还有一个“对格台城堡”,因为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再加上对遗址的人为破坏,已经变成了耕地,就这么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站在城堡东南角的城墙下远观,原来春台堡三面有山,正南方可以俯视黄河。放眼远眺,黄河对岸,火车蜿蜒前行,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被绿化一新的西固牟家台和东川镇的扎马台与之形成三足遥望之势,互相支撑,新旧交替中,安于宿命的无奈似乎在风中飘荡。在每日甘肃网中,我看到记者采访当地柴世昆老人的一个片段:“古城堡养育了祖辈,也孕育了柴家台的风土人情,作为后人我们为祖辈而骄傲,但我们汗颜面对城堡,对不住祖辈的是让城堡败落。柴氏后人心中有个愿望,就是呼吁有关部门能出面修缮城堡,留住我们的根!”老人的这个说法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没有根的民族是站不住脚的民族,只有扎根于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汲取更多的营养,才会在固本求真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杂草丛生的春台堡内漫行,昔日的旧城墙依旧矗立,无言守望,因为在它诞生之际,就注定要用全身心迎接历史赋予它的豪迈和苍凉。在这样静谧的时光中,我总想得到点儿什么。丰子恺先生曾有名句说:“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就在我跨出堡子旧城墙大门的一刹那,我的心里却装满了无与伦比的牵挂。忆古看往昔,放眼眺未来,历史的前行中总有一些让人唏嘘之事,让我们在渐行渐进中以史为鉴。此刻,春暖花开,那年的画面不能重现,唯有珍惜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