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沙漠披绿装——治沙英雄王银吉的生态中国梦

25.05.2018  10:17

凉州是个文化重镇,即使不知道凉州区的人,也可能知道《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里的美好诗句,让我们联想一个浪漫的凉州。

王银吉家(刘海天 摄)

凉州也是个生态重镇,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南保祁连山,中保流水川,北部更要治沙滩。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的王银吉一家,在庙儿墩上与风沙斗争了将近二十年,守住了这块生态阵地不被黄沙吞没。

二十年来家国,八千亩地婆娑。绿树沙植连天地,沙漠前沿过生活。为了这八千亩地的沙漠绿洲,王银吉一家付出了重大代价。投入上百万元不算,王银吉的小儿子也因为治沙耽误治疗而离开了,这是全家最深的痛。

王银吉介绍治沙植树工作(刘海天 摄)

从小的梦想,就是让沙漠披上绿装。”王银吉说,他治沙深受父亲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父亲王天昌眼看着风沙埋了禾苗,就萌生了治沙的想法。1999年,在父亲的坚决支持下,王银吉正式带领全家向庙儿墩的沙漠进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样慷慨激昂的军人气概,早已深入了凉州人的文化基因中。王银吉一家不是军人胜似军人,面对流沙寸土不让。从小就喜欢看树种树的王银吉,想尽一切办法在沙漠里植树种草。辛苦栽种的树苗被骆驼啃了,王银吉气得跳脚痛得流泪。历尽艰辛栽植的树苗成活了,有人出高价来买,王银吉却哪里舍得卖?

沙丘变绿洲(刘海天 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河。”庙儿墩沙漠绿洲,是王银吉一家一草一木积累出来的。家住庙儿墩的王银吉,为人很敦厚。听说自己治沙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王银吉咧着厚嘴唇,憨笑着。这笑容里,有对艰苦历程的欣慰,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透露着八千年华夏文明的坚强气质。

王天昌弹唱治沙歌(刘海天 摄 )

要想治黄沙,就得想办法。”在黄沙和绿树之间,王天昌坐在板凳上,弹唱着自编的治沙歌。这充满着坚定信念的歌声,这蕴藏着人生阅历的曲调,似乎向上可以响遏流云,向前可以阻滞流沙。老人家虽然已经89岁了,但身体硬朗,白须飘飘更显得精神昂扬。他有一把心爱的三弦,时常以苦为乐地弹唱一段,抒发一下情感。

这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天压不垮,地磨不灭,流沙埋不掉。如同父子两人名字的含义,依靠这样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注定会更加昌盛,生活注定会更加吉祥。

瞭望塔上国旗飘(刘海天 摄)

王家院子里有一座高高的瞭望塔,可以俯瞰庙儿墩绿洲的情况。塔上一面国旗,色彩绚丽迎风招展,如同古人描述的“万绿丛中红一点”。汗水湿衣治沙,风展红旗如画,这就是最美的中国景象。各式各样的治沙工具整齐摆放在院子里,颇有些“沙场点兵”的慷慨豪迈,这就是最强的中国气势。

红花需要绿叶配,红旗需要绿洲配。千千万万个王银吉们,正在各自担当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如同一片片祖国大树需要的绿叶。这样的绿叶多一片,国家的生机就强一分。喜欢穿一件迷彩绿衣服的王银吉,已经把绿化山川的理念凝结成意志,要为家乡贡献更多的绿色。

整齐排列的治沙工具(刘海天 摄)

治更多的沙,植更多的树,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王银吉表示,他的治沙目标,现在已经从八千亩变成了一万亩,以后还会变得更大。

【链接】

王银吉 决不让沙漠埋掉家(点赞五好家庭)《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