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沙植绿奔富路——甘肃武威沙产业开发纪实

22.06.2016  22:48

  中国兰州网6月22日消息 武威市强化绿色理念,把治沙和富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积极创新沙漠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

  生态立市求长远

  武威市地处西北荒漠区,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6.5%,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654公里。

  近年来,武威市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健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和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减少废弃物排放;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大力开展工业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9.3%。武威市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在治沙实践中,该市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沟整地、集中时间栽植,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梭梭”的治沙技术。建设了以民勤县青土湖、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金荣沙漠生态公路沿线、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示范区。特别是规划建设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已修建治沙道路514公里,完成压沙11.7万亩,造林21.9万亩,建设黑果枸杞示范点6个,阻断了沙源向绿洲蔓延。2010年—201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是2009年前总量的83.6%。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1.13万亩,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其中,防风固沙林22.59万亩,农田防护林2.06万亩,水涵水保林3.69万亩,特色林果12.79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03公里,义务植树1244万株。

  武威市还建立完善了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已承包到户面积180.9万亩。各县区制定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积极组建专业压沙造林队伍。2010年以来,完成封山沙育林草200.2万亩,建设封禁围栏193.7公里,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加强湿地恢复和保护,启动实施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规模化沙漠生态治理。激励荣华、鑫淼等大型企业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带动扶贫开发。引入甘肃建投研发制造治沙装备,利用生物治沙、机械化固沙等工程技术措施,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投资建设治沙试验基地10.2万亩,采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数据分析,为科学治沙积累了经验。

  建立干部义务压沙制度。把干部职工参与治沙造林,作为应尽的义务和锻炼成长必修课,坚持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2010年以来,压沙造林95.9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