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甘肃“压沙”植树150万株:从播绿到助农增收
中新网兰州2月17日电 (记者 魏建军)“我们刚来那会,哪有绿地,全是沙,一刮风,直接就看不到人了。”甘肃古浪金水源丝路驿站景区副总经理周杰感慨,从2014年扎根“沙窝”,6年间,他们已植树150万株,每年为当地打工的农民,发放工资300万元左右。“既播了绿,也助农增收。”
图为在该驿站举行的2019中国·古浪首届丝路新春灯会。 魏建军 摄金水源丝路驿站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依托“沙窝”,该驿站先后打造了民俗博览园、沙漠戏雪乐园、九曲黄河灯阵、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场所。
图为当地村民欣赏灯展。 魏建军 摄充满丝路元素的创意灯展,挂满灯笼的“农家小屋”,还有现代时尚的梦幻星空……春节期间,2019中国·古浪首届丝路新春灯会正如火如荼举行,当地民众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除了可以感受到千年丝路文化,更能感受到用灯点亮的农耕文明。
然而,无法想象的是,眼前这万人同赏的丝路灯展,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们负责人米金龙是当地人,他在内蒙古‘发家’后,来回报家乡。”周杰说,自己和一同从内蒙古过来的十余个“异乡人”,最初看到这片土地后,“心凉了半截”,要在严缺水的沙漠里植树,恐怕不可能。
周杰向记者介绍了米金龙“播绿”的决心。“他在内蒙古办企业时,参与了当地治理沙漠植绿的公益活动,始终是牵挂着家乡的沙漠治理。得知古浪县马路滩林场和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的故事,让他下决心在家乡治沙植绿。”
2012年起,古浪县陆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世代生活在干旱少雨的山区民众搬迁到了移民新村。在移民点的交替地带,有一片沙化严重的荒漠无人问津,这成为米金龙和“异乡人”们植绿治沙的“试验场”。
2014年,米金龙将多年在外创业积累的上亿元资金投进这片“不毛之地”,让1856亩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这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家门口打工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的工作。”周杰说,附近的村民大多是山里搬迁下来的,当地产业较少,就近打工的地方也很有限,植树的收入贴补家用,村民手头用总会宽裕点。
当地村民李多权“应聘”了该驿站的财务部经理一职,算是有了分稳定的工作。他回忆,小时候这里没通电,就电个煤油灯,在月光下,和伙伴们玩泥巴、拔绳子,坐铁锹滑雪……现在驿站搞起了乡村旅游,布置了丰富多彩的灯展,还有孩子们的游乐场。“以前的年过得快乐简单,现在人们寻求快乐的方式多元化了。”
“丝绸之路近百年的农耕用具演变过程,好多东西我们也没见过,尤其小孩,让他们在观赏花灯的同时,寓教于乐,了解古丝路文化和农耕文明。”周杰说。
目前,金水源丝路驿站现已定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武威市“一心五园”“三带四区”核心发展区。
如今的“沙窝”,春夏秋季能明显看到披着层层绿装,即使在冬日里,也有一株株干枝紧紧扎根在黄沙里,为民众日夜阻挡着风沙。(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