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播绿保生态 ——民勤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纪实

30.12.2015  10:09

  近年来,民勤县建立“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强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和主体生产模式,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十二五”期间,民勤县完成人工造林78.11万亩,发展特色林果业43.21万亩,实施工程压沙21.73万亩,封沙育林60.3万亩,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21万亩,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

  民勤县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通过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体系。推行项目管理、财经约束和审计监督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向林业建设倾斜。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全力巩固扩大重点治理成果。成立了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和葡萄、红枣、枸杞、治沙研究所,建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林技服务体系,提高了科技转化率,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县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压沙工程管理办法》《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将沙区和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的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承包经营的沙区和治沙生态林中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和开展特禽养殖等林下经济。不断完善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管护经营机制,建立了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完成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40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万亩。

  同时,实施三北工程、造林补贴、退耕还林、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实施千里沙漠大林带、G569高速公路民勤段通道绿化、万亩胡杨林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争取到位资金700万元,以红崖山水库区域湿地为重点,采取人工注水、关井压田、封沙育林(草)等措施,基本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中心的湿地管护和监测体系,县域湿地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千里沙漠大林带今年完成治沙物资运送通道修建406公里,营造梭梭和红柳、毛条混交林带237公里、3.86万亩,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完成压沙168公里、5.186万亩。

  结合荒漠化实际,民勤县确定“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将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风沙沿线,对外围荒漠区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形成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林业产业体系。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湿地公园等项目,以千里沙漠大林带、青土湖、西大河、昌宁西沙窝、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以及民红一级路、红东路、G569高速公路、民武路、民左路等区域为重点,坚持造林、封育、管护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合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2011年至今,全县共营造防风固沙林29.89万亩,农田防护林5万亩,实施工程压沙21.73万亩,封沙育林60.3万亩,通道绿化1666公里。

  民勤县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配套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强力推行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酿酒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构筑标准化生产管理、网格化技术服务及示范基地引领、加工企业带动、产销有机衔接的高效林果产业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以酿酒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2011年至今,全县共发展特色林果43.21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2.08万亩,红枣20.94万亩,枸杞10.19万亩,人均达到2亩以上。建成特色林果业示范点43个,其中千亩以上示范点19个。建成威龙公司、甘肃紫轩酒业民勤分公司、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特色林果加工企业12家,年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以上。

  民勤县坚持依法治林,建立了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站1个。严格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规定,开展了林政执法百日集中行动、“天网行动”“亮剑行动”、打击非法樵采、乱采滥伐野生黑果枸杞等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557起,其中涉林刑事案件10起,治安案件1起,林政案件546起。(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