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涛:住在山沟里的“第一书记”
编者按——
北山的冬天,已是寒风彻骨、滴水成冰的时节。每天清晨,在榆中县韦家营村的小尾寒羊养殖场里,村民饲养员韦如频、韦有序从晨曦微露就开始了一天马不停蹄的忙碌,他们精心准备饲料、打扫羊圈、仔细检查每一只羊的情况。近几个月以来,他们每天都吃住在养殖场里,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羊圈里100多只“宝贝疙瘩”。虽然很辛苦,但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再没有比照顾好这群市国资委送来的“致富羊”更重要的事情。
韦家营村,一个地处榆中北山腹地的偏僻山村,土地贫瘠,常年干旱,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600余人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艰难度日的生活。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随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曾经一潭死水的村庄掀起了前无未有的发展热潮。按照统一安排部署,市国资委成了该村的双联帮扶对口单位。发展养殖业和中药材种植,就是市国资委为韦家营村致富开出的“药方”。
而沈涛,就是市国资委长期挂职在韦家营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
2014年元旦刚过,沈涛就告别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和正需要照顾的妻子,主动报名担任了驻村干部——韦家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每周一的清晨,在城乡公交车上颠簸近两个小时来到村上,沈涛一直要忙到礼拜五下午,很多时候连周末也不能回到娇妻幼儿的身边。简陋的条件,城乡的隔阂,朋友的疏离,亲人的埋怨,这一切都没有阻挡这名年青人为乡亲们做一点事的决心。无论白天黑夜,在村里人眼中,沈涛总是随叫随到,跑项目、要资金、解决问题、任劳任怨。
村民韦如俊是养羊大户,扩大规模办个自己的养殖场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如愿。沈涛与结对帮扶干部帮着他想办法跑手续,多方协调,终于在8月19日,韦如俊筹资建设的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上沟社瑞丰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挂牌营业,现在已养羊超过百只。
贫困山村出一个大学生不易,而供一个大学生更难,为此,沈涛主动帮助村民积极协调助学贷款,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使帮扶村的每一名大学生不因贫辍学。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帮扶故事口口相传,也让彼此的心真正贴到了一起。
在记者的采访中,村主任韦贵雄对沈涛的评价之语很朴实,但却很有力量。“人家一个城里人,本来和我们这里没有一点关系,能做成这样真的不简单。不管什么时候,村里只要有事,他肯定到场。确实付出了很多。他确实是个好干部。”
面对村民的信任和乡亲们的赞誉,沈涛却始终很清醒。“我是带着全委所有人的希望来这里驻村的,帮助全村发展是我的责任。在这里待久了,我对村里真的有感情。只要大家都能致富把日子过好,我个人苦点累点没关系。”的确,沈涛的付出,是他对于联扶这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而他的背后,更反映出市国资委对于双联工作的重视。
2013年,市国资委选择在韦家营村部分有养殖经验农户中开展试点个体舍饲养羊项目,然而,在一年的实践中,这种散养的“输血”模式却不尽如人意。2014年,市国资委主动调整思路,升级了帮扶模式,将帮扶款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不撒胡椒面。坚持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入手,变个体散养为规模化养殖,着手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基地。2014年7月,经过多方努力,市国资委筹资75万元建立的养殖基地迎来了首批“致富羊”。基地由村委会委托专业养殖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全体村民人均入股享受分红。养殖场产生利润,也用合同形式明确村集体留存、养殖场自身发展、村民分红比例,一方面基地得发展,同时群众见实惠,两全其美。这个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正是看到了各项联扶措施逐渐产生的效益,群众对驻村干部的感情越来越深,沈涛在村里的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记者在村里采访时,老老少少见到沈涛,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有时还停下来话话家常。“您家孩子在兰州上大学,学费是贷款的,生活费什么的没什么问题吧?”,“大爷,您家这个厕所修在路边不好看呀,过年时您儿子回来了让他改改呗”,“今年的甘草价格还行吧?您家收入多少?”一句句家常话里,透出的是沈涛对村情的了解和在这个村子里倾注的大量心血。
慢慢的,这个编外干部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韦家营小学是一所只有7名孩子的小学校。就连这里的孩子们,也都熟悉了这个和蔼可亲的沈涛叔叔。沈涛驻村期间,这里的很多孩子都是他一个一个帮着送回家的。“我家离学校很远,要走一个多小时。有时候我放学晚了,沈叔叔还把我送回家。”韦家营小学学生韦小明告诉记者。今年“六一”前夕,经过精心筹备,沈涛还组织了5户市国资委机关干部领着自己的孩子,带着礼物来到这所小学校进行联欢,让韦家营小学这些从来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节日。
在沈涛看来,这近一年来到韦家营挂职所遇到的难事儿,早已超出了当初自己所能想象到的各种困难。家里孩子没人管,全靠丈人家帮衬,妻子尽管有怨言,但她却仍然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一周五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扑在山沟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就连帮村民到县城办个事儿都得近两个小时……对于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沈涛来说,初期有不适应,甚至听到孩子的哭声还打退堂鼓。但这一切与自己身上担负的职责相比,都显得那么渺小。因为他知道自己来这里是要做什么的。
“我是带着全委所有人的希望来这里驻村的”,采访中,沈涛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而正是这句话背后所透露的历程,见证了这个“第一书记”的尽职尽责和做好扶贫攻坚以及“双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他们的力量,单个看虽然弱小,但汇聚起来,却是推动我市扶贫攻坚与“双联”工作的强大动力,尤其是他们的奉献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首席记者李晓霞
扶贫攻坚是一项事关改革开放大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工程,在这项大工程中,干部队伍素质和作风建设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工程的成败。干部作风扎实,则能跟群众打成一片,能够在扶贫攻坚中找到群众需求和工作要求的结合点;干部作风疲软,不下基层只是在办公室纸上谈兵,不仅与群众关系淡漠,而且对于扶贫于事无补。为进一步激发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真情为民富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系列报道,对在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中涌现出的个人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进行重点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