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芬芳沁人心 ——记甘肃省科技功臣贾正平
“科技功臣奖是对我30多年科研工作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新起点。”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解放军兰州总医院药剂科主任贾正平动情地说。
1985年,28岁的贾正平从内蒙古医学院考入原兰州医学院,成为一名药学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跟随导师第一次走入了中藏药的世界,从此便与中藏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多年来,贾正平默默耕耘在西北高原药学工作第一线,走遍了西北高原边防哨所、藏区村庄,为高原军民送医送药,全心全意守护着高原军民的健康;30多年来,他潜心于甘肃道地中藏药的开发利用与高原病的防治研究,在甘肃药学研究和转化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变草原“害草”为藏药新药
贾正平的高原药学研究始于名为独一味的一种植物。
独一味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本身具有毒性,牛羊都不吃,因此被当地藏民称为“害草”。可偏偏就是这种“害草”,却具有止血、镇痛和抗炎的功效。千百年来,独一味的药效为藏民们所熟知,藏族老乡们平时有个磕伤碰伤的,经常把独一味碾碎了抹在伤口上,很快就好了。
贾正平介绍,独一味药效独特,又尤以甘南玛曲、碌曲一带的独一味产量高、质量上乘,因此我省科研工作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独一味的研究。早在原兰州医学院读研究生时,贾正平就跟随导师对独一味进行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入解放军兰州总医院工作后,贾正平对独一味的药学研究并没有停止,他和团队对独一味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有效成分等展开了深入持久研究,并与兰州大学、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将独一味研制成首个藏药国家新药,并建立了首个藏药国家标准,真正将草原“害草”变成了新药。
独一味药学研究的成功带动了独一味制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独一味草药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在2010年前后就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当时,国家标准是带根全草入药,因此藏区老乡们在采挖独一味时,通常都是连根拔起,一段时期草原上到处都是采挖独一味留下的坑,破坏环境不说,还直接影响了原料供给。要知道,高原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从一个小芽长成能入药的草药需要5年的时间。
贾正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一次他又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了答案。贾正平对独一味的叶、茎、根所含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独一味叶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根部。研究成果发表后,在修订2010版《中国药典》中,《中国药典》委员会根据贾正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将独一味药材标准由原来的“干燥全草”改为“地上部分”。此后,藏区老乡们在采挖独一味时,只取其叶茎,保留了根部,既解决了独一味的野生资源危机,又有效地保护了高原生态环境。
贾正平团队先后与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及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独一味片剂、胶囊、软胶囊和颗粒剂4种新药,制定藏药国家标准8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8项。新药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近5年来治疗患者4000余万例,累计产值33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与此同时,采挖独一味也成为藏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渠道,仅此一项5年来累计为藏区牧民增收2亿元。
从药效基础研究到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研究,再到推广应用、资源保护研究……用贾正平的话说,几十年来他们把独一味研究透了。这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首次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引入藏药现代化研究,建立了藏药现代化新模式,推动了藏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因此贾正平团队对独一味的研究也被誉为藏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2015年,“藏药现代化与独一味新药创制、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示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对贾正平30多年坚守的最大肯定。
用科研守护高原军民健康
部队科研机构不但要为部队和官兵服务,也要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贾正平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军人。在他的科研生涯中,研究高原药物,守护高原军民健康就成了一个不变的主题。
“我国西部边疆有漫长的高原边防线,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官兵们常年生活在缺氧环境中,对身体损伤极大。”贾正平回忆说,他曾经去过海拔最高的哨所是位于新疆南部的喀喇昆仑高原神仙湾哨所,那里海拔5380米,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长期缺氧使哨所官兵的指甲凹陷,脱发严重。
这些画面深深地触动着贾正平。他带领团队连续攻关,先后研制出立舒康胶囊、三康胶囊、雪莲黄酮胶囊等系列抗高原缺氧药物,成为继红景天后为数不多的抗高原缺氧药物。这些高原新药在广大高原官兵中取得显著疗效,同时在高原当地居民以及进藏群众中广泛应用。其中,立舒康胶囊已上市,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
一次,贾正平在海拔5000多米处发现了一种叫作镰形棘豆的植物。普通人身处海拔5000米的地方,如果将皮肤暴露在阳光下,10分钟就会被晒“爆皮”,可为什么这种植物不但能生存,还“完好无损”?带着科研人员的敏感,贾正平将采摘的样品拿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发现镰形棘豆黄酮抗紫外线功能非常强。后来,贾正平团队提取镰形棘豆中的有效成分研制成了高原天然防晒霜,不但防晒效果好,对晒伤后康复、抗炎还有独特疗效,深受高原军民欢迎。
在多年的高原药物研究中,贾正平团队首次发现,人类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后,随着身体各种功能的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和半衰期等也会改变,如果还按照正常药量用药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达不到效果,要么引发药物中毒。
怎样才能实现高原安全用药?贾正平率领团队开始对高原常见药品进行高原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的系列研究,同时还研究了高原缺氧对药物代谢相关酶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贾正平团队从2004年开始,陆续完成了106种药物高原用药剂量调整方案,并制订了《高原用药指南》,在部队官兵和居民中广为宣传,为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及保障高原民众身体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余项甘肃省科技奖……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大量的汗水与付出。“搞科研就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无数‘无用’的铺垫才能换来一个成功的成果。”贾正平感慨。
在实验室的年轻人眼里,贾正平对科研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完成课题,他经常加班做实验到凌晨,累了就把椅子拼起来凑合睡一会儿,天亮后擦把脸又接着做实验;有时候做实验太投入,以至于别人晚上离开实验室时经常把贾正平反锁在里面……
做高原动物实验,调查草药分布情况,指导牧民采挖药材……上高原对贾正平来说是“家常便饭”,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在高原度过。
王荣1999年进入实验室跟随贾正平学习,如今是解放军兰州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在高原做实验不容易。以药代动力实验为例,通常在上海完成动物平原基础数据采集后,要在12个小时内将动物运到玛曲进行高原实验,用药后再进行血样采集、对比分析,观察用药1天到1周后的变化,一个实验其实相当于几十次、上百次实验。
贾正平自己也记不清在玛曲海拔4000多米的“帐篷实验室”里完成了多少次实验。每当困难来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鼓励大家。贾正平认真踏实的科研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科研人员。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瞄准高原药学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高原药物研究平台和关键技术体系,并在青海玉树建成了国际首家高原动物实验室,同时培养了4个层次的科研梯队。“更重要的是,背靠这棵科研‘大树’,年轻人形成了清晰而规范的科研思路,每一棵‘小树’都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王荣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贾正平用30多年的坚守,践行着军民融合促进科技创新的研究思路,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军地药学的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贾正平仍在砥砺前行。(记者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