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禁鸣规定为何形同虚设

14.11.2014  14:31

  在兰州,每天有数之不尽的车辆往来穿梭于城市的街巷之间,公交车站边汽车油门大声轰鸣,排气管吐着黑烟,汽车喇叭此起彼伏……在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里,让人心烦意乱的汽车噪声无处不在。生活噪声正在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人们的生活被汽车噪声紧紧包围并骚扰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于如何治理机动车噪声,以及噪声标准都有详细规定,当噪声超过标准时,公安部门有权予以警告和处罚。甘肃省兰州市两级部门也都对城区禁止鸣号作了相关规定,但仍有不少司机还是无视规定,在禁鸣区鸣号。同时,虽然交警部门一直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机动车鸣号违法行为进行整治,但实际查处起来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众所周知,禁鸣的最大难度在于取证难,因为要认定违法鸣号,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正面面对违法鸣号的车辆,用视觉与听觉共同“锁定”违法目标,以确保指认的准确性。但近年来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暴增,在兰州市内的一些拥堵路段,交警忙于指挥交通,即便听到喇叭声,也很难区分到底是由哪一辆车发出,于是就很难管理或处罚。

  其实,鸣号现象禁而不绝的原因在于,道路拥堵、乱穿马路、争抢车道,归结起来,就是交通文明和排堵保畅还做得不够好。在道路本来就拥挤的情况下,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随意变道抢道,都是逼迫司机不得不鸣号的因素。甚至在一些驾校,驾车起步前先打灯鸣号都成了教学模式。其实,针对路遇“前车违法变线或加塞”、“变道”等状况时,除了摁喇叭外还有别的应对措施。例如,机动车在行进中需要变道时,司机应在20秒内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左右和后面车辆的运行状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打开转向灯向其他车辆进行提醒,而不需要先鸣号。说这些是想说明,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车主对禁鸣标志缺乏重视,忽视了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对此,笔者建议车主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尽量减少鸣笛次数,提升行车素养,为文明城市的创建营造良好环境。

  那么,究竟怎样控制鸣号,现在看来不仅是区域怎么划分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加强执法落实、执法必严,另一个则是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比如在禁鸣区内行驶的公交车拆除鸣号设备,更关键的是取决于道路排堵和交通文明的整体改善。同时还要从源头做起,比如应该禁止相关企业生产高分贝汽车喇叭;凡喇叭音量分贝超标的车辆,应在规定时间内拆除音量分贝超标的喇叭。特别要禁止汽修部门私自改装高分贝喇叭,对屡教不改的,除责令拆除外,还应予必要的经济、行政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