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用“实事求是”助力扶贫“超常规”

02.12.2015  11:52

近期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堪称“史上最高规格”,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全部出席,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最强劲号角。其间强调了动员、问责、投入、退出、激励五个“超常规”,彰显了决战贫困“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心和决心。

贫困,数年来的攻坚决战,很多工作依旧停留在层面上,引导方法上守旧、工作程序上冗杂,特别是资金投入与帮扶上程序多、到位慢等,群众在脱贫路上渐失锐志。加上一些地方党政注重“路边花”、玩“盆景”,脱离实际,与群众发展需求背道而驰,使得脱贫四处面壁。因此,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这个“史上最高规格”的会议精神指引下,更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做法助力扶贫“超常规”。

超常规”面前“实事求是”有必要性。2020,我们面临的贫困人口数量之多,各个地方环境、条件极具差异,发展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脱贫攻坚”已成当前党政的大事要事,成为最为关注的民生实事。贫困在“超常规”面前,更应实事求是。往往我们的扶贫就是发现做法、全面推广,学习考察、跟风而上,导致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模式”、“做法”成为后续盲目跟从的一些错误做法。在脱贫路上,我们首先谈的是“精准对象”,全国的贫困人口既有集中连片的,也有分散零落的,我们在识别上既要掌握致贫原因、也要问清发展意向、找准发展方向,既要解决他们的目前难题,更要引导他们有效发展。如果在识别、助力、发展的路上脱离了“实事求是”,那么就有可能影响“超常规”的动员、投入,就会使得激励打折扣。

超常规”面前“实事求是”有重要性。扶贫“超常规”无疑需要“实事求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目前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极贫地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央发出强力动员令可谓正当其时,因此特别是我们各级党政部门、干部员工,更应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要引导他们去劳动,特别是我们很多贫困地方守着“绿水青山”,不重“金山银山”,不思“若鸟先飞、勤劳治贫”,如何实现脱贫。一些地方对项目不深入调研,不问群众需求,导致项目来了实施确落不了地,导致引进一些不切实际的项目,如何引导脱贫。因此,在超常规的高规格会议引领下,更马虎不得,更应将“脱贫”工作落小做细,求真求实。

超常规”面前“实事求是”有着关键性。《半月谈》曾刊文《扶贫项目搞啥亏啥,政府投钱不少,农民越扶越亏》谈及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这就是脱离实事求是,就是所谓的注重“路边花”、玩“盆景”,也是不接地气的项目假象,损了资金伤了民心,我们谈何脱贫。所以实事求是的关键还应在精准对象的基础上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力求“实事求是”:一是在“”上要实事求是,特别是干部帮扶上要量力而行,能帮帮好;在群众需求上要量需而配,补好资金、技术等的短板;在项目支撑上要量需而行,真正惠民助民。二是在班子建设上实事求是,基层村一级是上情下达也是下情上达的基础,核心力量很重要,要在增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基础上,在村委班子的基础上配齐配好基层支部委员会成员,充实力量,不能让支部书记重担压肩,引导更多的党员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在责任意识上要实事求是,中央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关键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指导下落地助贫,所以既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也得有使命感和决胜心。

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谈到,“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有了“超常规”这剂强心针、责任汤羹,脱贫重任将在实事求是的路上水到渠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将会付诸现实。

(作者:曾义;单位: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