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08.07.2015  12:05

  原标题:心的港湾梦的村庄

  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走进刘家村,九纵七横的16条巷道把全村分割得整整齐齐,每条巷道都是一个样式,门对门、背靠背,井然有序。近日,记者在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采访时,村民刘海花告诉记者一个趣闻:“正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得村里许多新娶的媳妇回了一趟娘家后,回来都找不到自家的大门了!”

  刘家村是刘家峡水库的纯移民村,因1958年修建刘家峡水电站从永靖县最富饶的黄河白塔寺川整体搬迁到这里,现在村庄的格局也是从那时候形成而延续下来的。陪同采访的岘塬镇镇长朱克宏自豪地说:“刘家村九纵七横的跨网是当初移民时形成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按照原有规划建设,既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又有所创新,与其它农村建筑相比很有特色。”

  道路坑坑洼洼,巷道内堆满粪堆、草堆和生活垃圾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每个巷道内都栽植了丁香、牡丹、芍药、菊花等绿化带,每家每户门口都放有塑料手推式垃圾箱。包村干部李英说:“2011年起,全村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村上统一购置了垃圾清运车,并指定专人集中收集清运、填埋垃圾。”村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硬件设施的配备,管理力度的加大,使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果说乡村是有灵魂的,那么“她”一定是文化;如果要给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一个灵魂,那么“她”一定还是文化。

  此时正是沙枣花盛开的季节,漫步在刘家村巷道里,缕缕芳香,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推开一个个农家的门扉,一幢幢整洁的民居小院就呈现在记者眼前,露天的院子被透明顶棚遮住了,地板一尘不染,高高堆砌的花园里盛开的月季花把小院点缀得分外美丽,房梁上精工细作的木雕尤其夺人眼目,堂屋内摆着纯色红木家具、高档沙发,厨房和城市楼房里的没什么两样,水冲式卫生间异常干净,使人难以想象这是在乡村。

  据史料记载,明代建筑学家蒯祥规划建造故宫时,所请的一部分工匠就来自白塔寺川一带。刘家村人把白塔寺川木匠工艺传承到了现在,他们最擅长修建古典建筑。刘家村共有592户人家,有200多人是木匠,其中木匠传到七代以上的就有20多家。2014年12月,刘氏木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第四代传承人刘文峡以做雕刻维持生计,他家院落房檐上、工作间、客厅里,他雕刻的木雕作品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刘文峡谦虚地说:“雕刻艺术不仅给我带来快乐和喜悦,也给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拐了几个弯,我们就来到了“三国巷道”。据记者了解,该村素有表演说唱艺术“财宝神”的习俗,因为该巷道里的人特别擅长讲三国故事,所以,此巷道就被称为“三国巷道”。

  走进农民画家刘雷先家里,偌大的三间堂屋被改成了他的书画室,走廊里摆上了大大的书画桌,墙上挂满了他的书画作品和获奖荣誉证书。刘雷先指着一幅《夕阳更红》的画作告诉记者:“画上的几个妇女是我妻子和几名邻家妇女在茶余饭后坐在大门边聊天的情景,一个在低头织毛衣,其她几个谈笑风生。这是我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的,充分再现和记录了农家妇女幸福生活的场景。这幅画被省文联、省三农问题研究会评为‘全省九鼎杯迎国庆、促三农2013年农民书画展’一等奖。”

  在村子里继续穿行,村子中心的文化广场无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近两年,文化活动非常多,不像过去闲了就打牌,如今吃完饭村民们就来这里打球、跳舞……”村民刘尚财高兴地说。

  矗立在广场上的乡村舞台格外显眼,70多岁的李桂香老人告诉记者:“村里近两年活动特别多,我最爱看的就是唱戏,村里一有演出我必到场观看!”原来,刘家村一直有唱秦腔的传统,乡村舞台的建设,更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村民们自发组建了秦腔自乐班,农闲时经常在这里表演。

  在刘家村采访,记者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感染着。

  沿着巷道往里走就来到了刘家村敬老院,这是永靖县第一所村办慈善敬老院,占地面积8.9亩,院内环境幽美,现入住的4名老人是村里以及周围的孤寡老人,这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85岁的祁玉梅老人感激地说:“我儿子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这里有人专门给我们做饭,在这里真的很辛福。”按照县城幼儿园标准建成的刘家村幼儿园,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

  刘家村村民的精神生活是富有的,但要想让农民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还要有强大的富民产业做支撑,这样,才会有持续的原动力。刘家村大部分村民都是以制造红砖发家致富的,该村村民在省内外经营制砖厂的有76家,带动劳务输出3000多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村子外围是刘家村人的苹果园,园内果实累累、郁郁葱葱,充满了无限生机。70多岁的刘永儒告诉记者,该村现有苹果种植面积3000多亩,他家有5.6亩果园,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依托优质果品基地,引进以生态种植、特色养殖为主的甘肃万家丰乐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土地建成300亩苹果标准园一处,正在建设全州先进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家村利用刘家峡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在炳灵湖畔建成旅游基础设施1处,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村民王玉秀在旅游景区当服务员,她说:“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既不误种庄稼,还能挣工资补贴家用。”金龙湾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旅游开发后劲十足,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记者 朱霖 刘红红 朱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