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乡村“四季歌”越唱越红火

29.07.2015  21:07

    “农民搞文艺,家门口上能唱戏;农民爱时尚,电脑旁边学种菜;农村人不亚于城里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读书看报,村里的生活也时兴……”这段顺口溜,正是当下永靖县依托“乡村舞台”建设,丰富偏远农村文化生活的写照。

     村里时兴广场舞

    三塬镇是该县劳务输出大镇,其中两合村7个社、1819人,平均每家就有一个青壮劳力依靠白塔川木匠技术,出门打工。每年冬闲时男人们纷纷返乡,当地农民企业家赞助的篮球赛就会在该镇10个村之间进行。春节期间,全镇12支篮球队就会一场接一场的比赛,让沉寂的村庄热闹而喜庆。

    春暖花开后,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的村庄,依然充满活力。仅两合村就有3支广场舞队。一到晚上八九点,广场舞就会“上演”,大家自娱自乐,开心不已。每逢节假日,广场舞队就去参加镇上和全县的文艺会演,这让村里妇女学跳舞的兴致更浓。

    7月21日,黄河两岸热浪滚滚,记者走进两合村。在村里的互助老人幸福院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几位五保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妇女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每天晚上都按时“表演”,整个村子一片喜气洋洋。

    现在,三塬镇10个村,村村都有广场舞队。婆婆跟着儿媳学,邻里姐妹一起跳,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三塬镇包村干部孔花花说:“以前吃过晚饭,妇女们除了串门,就是闲聊无所事事,老年人对此看不惯,竭力反对。现在妇女们组织跳广场舞,带动全村人健身休闲,年轻人打篮球、打乒乓球,男女老少都有各自的娱乐方式。

    由陌生到接受,发展到今天的热心支持和广泛参与,广场舞见证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一代农民观念转变的过程。对此,两合村农民牛红香深有体会。她的娘家远在通渭县,二十多岁时嫁到两合村,现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成了村里广场舞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牛红香现在掌握了30多套广场舞的跳法,她教会了本村的妇女,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也跟着她学跳广场舞,乡亲们加入到了她的队伍里,每天开心地这么一跳,大伙亲如一家人。

    “白天到地里忙,摘花椒、种菜,吃过晚饭,就去村文化广场跳舞。若遇到下雨天不跳,浑身都觉得不自在。”今年48岁的牛红香,性格开朗。现在,她的女儿嫁到东乡县,儿子在苏州电子厂打工,丈夫在嘉峪关工地打工,她每天一忙完农活,就去文化广场带领乡亲们跳舞,日子过得可开心了。

    两合村的广场舞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活动,而且自从广场舞活动开展后,村民娱乐休闲的多了,陋习减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吵吵闹闹的少了。

     搭建农村文化新阵地

    跟三塬镇“乡村舞台”建设类似,地处干旱山区的三条岘乡,也是永靖县劳务输出大乡。三条岘乡有6个村,最突出的传统文化活动是秧歌表演,其中塔什堡村、红岘子村的秧歌在全县有名。现在,乡上通过“乡村舞台”建设,在各村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因陋就简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条岘村有210户,1010人,每年有200多名劳力外出打工。平时村民们都去村文化站和文化广场的棋牌室、阅览室娱乐休闲。一到晚上,村里的70多名妇女组成广场舞队开始跳起欢快的舞蹈,前来观看的村民挤满了整个文化广场,场面空前热闹。村民孔德彬说:“只要天气好,每天都有人来跳广场舞,我们每天干活累了,来看后心情就愉悦得多。”三条岘村的文化建设让人“眼热”,男女老少在一起不仅锻炼了身体,娱乐了身心,而且还促进了邻村、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广场舞在三条岘村备受群众青睐。

    村委会主任杨占春说,村里的广场舞队最近受邀去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表演。村民自己购置演出服,费用自理,参与热情高涨。

     老年音乐“发烧友”组建乐队

    今年2月获得“全国文明村”的太极镇上古村,“乡村舞台”建设更是出手不凡。记者未进村头,就先闻琴声。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乡村文艺协会的老人们正在表演秦腔《包公赔情》,扬琴、二胡、板胡、中阮、大小提琴、三弦、笛箫、电子琴,锣鼓等乐器一应俱全,老人们有板有眼的表演,韵味十足,让人大饱眼福。

    太极镇的乡村文艺协会组建至今已有2年,参会会员已达300多人,其中20多位老年“音乐发烧友”组建的乐队,每周二四六进行排练,他们排练的秦腔、眉户剧、河州贤孝、河州花儿等传统剧目参加过多场演出。70岁的会长尤登高,73岁的协会秘书长王大胜等几个老哥们都是退休工人。“我们都是音乐爱好者,大伙每天聚在一起这么开心地一唱,不仅使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让许多东西得以传承和发展。”尤登高高兴地说道。

    上古村党支部书记王大峰介绍,今年村里筹资30万元,建成文化广场;筹资20万元,建成“乡村大舞台”。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全天开放,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村里呈现出敬老爱幼、惠风和畅的新气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农民人均收入4711元的太极镇,“口袋”里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脑袋”得以富裕起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太极镇纪委书记刘世恩向记者介绍,如今,全镇8个村,村村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如该镇唯一的山区村孔山村的社火表演,地方特色浓厚历史悠久;中庄村的教育基金会——作为全州唯一一个村级民间教育基金会,成立4年来,已投入资金64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家庭;下古村、三马台种养殖技术普及,使该镇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如今的永靖,一座座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一家家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支支文艺队伍闪亮登场,一次次文体活动有序开展……沉甸甸的“文化果实”让农民“大饱口福”。近年来,该县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成“乡村舞台”试点村17个。截至目前,在该县组建在册的民间文化社团82个,发展成员1600人,成立文艺协会1个,招募文化志愿者29个,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傩舞社团12个、秦腔社团4个、财宝神社团6个、花儿社团3个,成为乡村文明传承的新载体。(马幸福 王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