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
人,与生俱来都带有一种剪不断的故土情结。不管你生在南方抑或北方,也无论你来自乡村或是城市。一旦你降生在那里,曾经生活成长在那里,那个地方的山水草木、村闾小巷、人文地理、风情民俗,就会像盐渍刀斫般深深地渗透在你的心灵中,镌刻在你的记忆里,使你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情缘,并且时时刻刻地怀念着、向往着、记忆着,每每让你在异地他乡落寞地心境陡然升腾起一丝伤感与惆怅,抑或无穷的温馨和喜悦。这,就是乡愁。
“悠悠乡愁亘古今,寞寞游子泪沾襟。桑梓情怀难睽离,山高水长永铭心”。乡愁,不只存在于古今中外的诗歌里,它就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中。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更是一曲人类精神原乡的恋歌。在长期的社会变革迁延与人类情感积淀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与传统元素,成为我们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精神家园的归属与依附。当身处台湾海峡的诗人余光中从心底深处吟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谁个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呢?
无论我们行走海角天涯,或是生活在异国他乡,乡愁就是那袅袅婷婷缠绕在村庄上空的炊烟,飘荡在记忆的天空,久久不散;尤如那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茶花,芬芳依旧;又像母亲儿时的轻唤,温润慰藉着我们饱经风雨沧桑的心。
当我从工作的都市一次次回到家乡,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在故乡的夜晚仰望星空,在故乡的晨曦里聆听鸟儿的啼鸣……那一切都让我无比动情又让我倍感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呵护乡愁,就是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美好家园。
有位哲人说:上帝创造了乡村文明,人类创造了城市文明。但城市虽已成为当今最强大的王国,可它的繁华和奢靡,却成了无数人精神陷落的理由。无数从土地上放下稼穑耕耘的父老乡亲,怀揣梦想与刻骨的乡愁,背井离乡,走向城市,以自己的血汗,推动着城市日益强大,甚至看着自己生存的故园被城市无情的吞没。可他们失去了乡村,却无法获得城市,仍然是流浪在城市边缘的异乡人。而当我用人文的手,剥开城市喧嚣的繁华和欲望,那些散落在都市各个角落的对抗(强盛的财富,贫困的精神;飞跃的速度,缓慢的关怀;丰富的物质,空虚的灵魂;还有驱赶、岐视、冷漠、暴力、拆迁、拥堵、雾霾、压力、欺诈等),成为当下这个社会绕不开的疼痛;许许多多的辉煌,在许多时候,恰恰是幸福的杀手,让关爱憧憬城市和置身城市的异乡人为之悲情。当我以纤弱的笔切开这些伤口,这并非是仇视,而是一种责任和良知,也是在强烈地渴望一种完美与和谐。虽然我的文字在这种痛楚中显得是如此苍白和无助,好在国家已开始了新型城镇化调整与建构的进程。
“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的决策道出了多少人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人文历史情愫的依恋与渴望。这才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有声响,有色彩,甚至像人一样,有情感,有道义,有生命,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纳入其中的家园之梦。以此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睽隔历史、斩断乡愁,让人们带着遗憾与惆怅去入住冰冷的钢筋与水泥耸起的森林。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自古至今,乡愁就是人文绵延,就是精神归属,更是家国情怀。难忘乡愁,是人类感念与眷恋故园的本能。记得住乡愁,人生才会有灵魂与精神的安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