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 甘肃农业套上“金钟罩”

06.09.2016  20:02

    原标题:气象防灾 甘肃农业套上“金钟罩

    我省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重发、多发、频发。据统计,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农业受灾17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2%,每年成灾面积12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3%。面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我省大力开展顺应“天时”的避灾农业服务,进一步减少了灾害损失,推进农业提质增收。

    新科技守护一方农业

    5月底,正是大樱桃上市的季节,天水市玉泉镇烟铺村后山上满山的樱桃树连片成林,硕大的樱桃压弯了枝头。前来购买“烟铺大樱桃”的客商和市民络绎不绝。

    在樱桃采摘园里,果农王建瑞匆忙地将打包好的樱桃快递出去。他说:“气象局提前的预警及保障服务可是果农增收的法宝,免去了我们的灭顶之灾。

    天水市农业试验站站长姚小英介绍说:“进入5月以来,天水已出现2次雷阵雨冰雹天气,我们专门组织业务人员做好大樱桃果实膨大、成熟等关键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为樱桃种植户更有效防范局地冰雹、果实成熟期遇雨裂果等气象灾害做好服务保障。

    随后,在麦积区万亩优质花牛苹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许多类似于风力发电的“大风扇”矗立在茂密的苹果林中,有的风扇有十几米高。“这就是防霜机,简单说,它就是个类似家用电风扇的巨型风扇。”麦积区气象局局长汪丽萍介绍说,防霜机利用钢管将一种特制的风扇架在离地面5至20米以上,当霜冻发生时,将上方较高温度的空气不断吹送至下方低温空间,以提高地面温度,避免树体温度降至0℃以下。

    汪丽萍说:“防霜机的作用很大,它可以搅动果园近地空气,形成微域气流,吹散水汽,减少露水形成,阻止水汽凝结形成的冰晶生成。即使已经形成了霜,也可减缓化霜速度,从而减轻果芽的二次冻害。

    近几年,我省春季气温“忽高忽低”,导致低温冻害多发频发,低温冻害成为仅次于旱灾的季节性灾害类型。据统计,从2013年到今年,我省均出现低温冻害,由此造成的经济林果、设施农业等各项经济损失非常惊人。

    在藉口镇六十铺大樱桃果园里,果农裴富保说,去年由于遭受霜冻,连一颗樱桃都没有留下。今年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10台防霜机早已安装到位,在原始烟熏土办法和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下,这次防霜防冻效果很好,几乎没有损失。

    随着气象新科技普遍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运,全省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平均比率从历年的4%~5%降到了2.4%,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因灾积贫现象得以遏制。

    气象与避灾农业的结合

    近年来,甘肃在扶贫产业方面,发展的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经济林果、牛羊养殖等产业,都是根据干旱、少雨、高寒阴湿等区域特点摸索出来的避灾农业。

    但是,根据甘肃省气象局分布在全省四个地区的农业试验站观测,这些喜凉的农业产业随着气候变暖,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不适应”。

    马铃薯是甘肃旱作农业的代表,非常契合甘肃地理气候特点,被称为群众脱贫的“金蛋蛋”。

    然而,由于甘肃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夏季降水偏多,旱作农业极易出现“涝病”。如2013年,甘肃夏季降水集中,马铃薯晚疫病多发,全省1042万亩马铃薯中,有800多万亩发病。

    “西北地区的宜种作物须从喜凉作物向喜温作物转变。”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说,在气候变化面前,既应抗争,更应因地制宜,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特征的防灾体系、病虫害防御体系和防疫体系。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马铃薯适宜播种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当地夏季高温时段明显变长,使得按传统播期种植的马铃薯在结薯和块茎膨大期正好遇上高温时段,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明显。定西市气象局农业试验站通过实验对比发现,气候变暖后除7月10日播种的马铃薯产量较传统播期偏低外,其余推迟播期的产量明显增加,播期较传统播期推迟20天到1月左右。

    粗略统计,2008-2010年,“马铃薯气象服务”在定西市共推广马铃薯适播期种植75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93公斤,总产增7亿公斤,增收6.2亿元。2013年,仅渭源县秦祁乡应用此技术就新增产量0.65万吨,新增利润520万元。该成果也被兰州、平凉、临夏、天水等市(州)以及青海、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永登县种娃娃菜只能一年一茬,一般都是6月种植8月初收获,其余时间都是农闲。

    永登县气象局副局长杜巨忠说:“如何利用好农闲恰是更需要精准扶贫的区域。2015年,我们分析了气候条件后,大胆提出了错季播种,从5月中旬开始,每隔15天播种一次,一直可以播种到7月上中旬,约45天三个播种期。

    “有了农业与气象部门的联合试验,永登娃娃菜的种植历史上,第一次地实现了错季播种、分期上市。”永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研级高级农艺师薛在鹏充满自豪地说,“这一种植方式和结构实施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高海拔冷凉地区不能大规模种植娃娃菜的局面,这一技术经验已经在全县推广,经济效益提高了三四十倍。

    开拓“智慧+气象”服务新领域

    甘肃是农业大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农业气象服务还存在产品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满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不足,服务范围尚未有效覆盖全产业链等主要问题。

    因此,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十三五”期间,全省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挖掘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举措和新途径。不断完善气象灾害易发区监测站网和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大力发展精细化格点化预报与订正、影响预报与灾害风险预警、农业气象数据挖掘、交互式智能化服务、定量化服务效益评估等智慧型气象为农服务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一体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今年,我省在肃北、华亭、环县、临洮、文县、永靖、红古、凉州、麦积等9个县(区)开展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试点,重点建设农田小气候监测站、设施农业气象监测站,建立交互式气象为农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气象观测的专业化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