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要紧扣“三农”脉搏——访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30.10.2014  12:22

  原标题:气象服务要紧扣“三农”脉搏——访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记者 陈泳

  甘肃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甘肃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1%和28%,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10629处。在这种环境下,我省农业的发展尤为艰辛,对科技力量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在当前,气象部门在服务“三农”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做到与农业有效接轨?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农业生产对气候、天气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基本共识。在我省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灾害多发的省份,农业可以说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张强说。

  张强认为,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在对大农业的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新形势下仍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在农业现代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内涵、格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在过去,各地基本上都是大田种植,所以气象服务也相对简单。现在,随着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兴起,使农业对气象服务有了新的要求。”

  “就设施农业来说,既需要温室外的大风、冰雹等天气预报,还需要掌握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温室内部的‘小气候’条件。经济作物投入高,农民承担的风险也大,对天气变化更是比传统农业敏感的多。”张强进一步说明:“比如说林果业,往往会因为一场冻害而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准确而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肯定能起到鼓励农民持续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作用。”

  张强表示,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预报准确。其次要有措施,如人工增雨等具体工作。还要有相应的技术应用,如新型防霜机的应用等。”

  张强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农业分布格局与生产规律的变化。他说:“目前,气象部门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完成了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政府及农业生产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今,像二十四节气之类的‘老黄历’已经不大靠谱了。农民在种植某一种农作物时,什么时候防霜,什么时候防旱,就要提前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适宜播种期,来避开灾害。”张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