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主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4.09.2014  13:37

  编者按:联合国气候峰会23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次峰会正值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与会各国领导人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提供新的推动力。

  本报约请5位专家学者,解读我国的相关政策主张,介绍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等。

   遏制全球变暖行动刻不容缓

  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袂组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3个工作组评估报告已全部完成,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下旬完成。AR5以更多观测事实证明全球继续变暖,解析了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和全球尺度的气候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提出了全球温升不超过2℃所需的条件。报告的发布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的关注。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食物安全受到威胁、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灾害加剧等等。

  ——水资源: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水资源风险将显著增加,21世纪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部门间的水资源竞争恶化。升温每增加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

  ——生态系统:21世纪将面临区域尺度突变和不可逆变化的高风险,如寒带北极苔原和亚马孙森林;21世纪及以后,加之其他压力作用,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如果没有适应,局地温度比20世纪后期升高2℃或更高,预计除个别地区可能会受益外,气候变化将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每10年将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每10年将增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