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 老百姓捂紧的“钱袋子”何以松开?
原标题:民生观察 老百姓捂紧的“钱袋子”何以松开?
市民在超市购物。本报首席记者 裴强 摄
11月14日,“前三季度甘肃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发布,由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临近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提内需,要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有评论认为,“能”、“敢”、“愿”三个字,充分表明政府是真正抓住了消费上不去的深层次原因,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祛病除根。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寄希望于“钱袋子”鼓一点,让捂紧“钱袋子”的手可以松一松。
憋着,等“双十一”
“11月11日39.17万、11月12日38.42万、11月13日44.55万、11月14日62.09万,‘双11’包裹处理量正在逐日增加。”吃工作午餐时,洪一涵的手机推送了这条本地新闻,她和同事开玩笑,“你和我估计也贡献了不少吧。”
按照甘肃省邮政管理局此前的预计,今年全省日均处理邮件量将达到60万件,最高峰突破70万件。“每次‘双十一’前两个月,我都会有意识地把我的购物欲压制在心底。”洪一涵说,“就等着到时候爆发呢。”在洪一涵的周围,她的同事和朋友们大多有这样的购物经历。
洪一涵是一名公司职员,不满30岁,已婚,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洪一涵也没有例外,她早早开列了购物的清单,包括早在实体店看好的品牌裙子、化妆品、孩子衣服、老人的棉衣以及给老公的一件原价近2000元的风衣,甚至还有一个给她自己准备的保温杯。林林总总,购物筐里货品价值近6000元。下单后,洪一涵这几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耐着性子等着快递公司送货了。洪一涵说:“基本上每次‘双十一’我就把过年时大人、小孩、老人穿的衣服都准备齐全了。”
在洪一涵“双十一”的购物经验里,正常情况下,所选的商品基本上都有近5折的折扣,这么下来,她这次买一堆商品3000多元就可以搞定。洪一涵看准的一条原价699元的裙子,这次“双十一”,她只花了349元,给朋友小孩送的婴幼儿睡袋原价749元,也只花了179元就顺利到手。“再加上领券福利,感觉相当划算。”说这话时,洪一涵完全成了一个精明的家庭主妇。
相对于实体店的价格,“低价”是网购的一把利器,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为了省钱纷纷转向网购。
年过四十的陶泓甚至声称,“我们家现在大部分东西都是在网上购买的,看准的就是便宜。”陶泓9月份在网店上看上了一款竹制简易书架,不但环保,而且价格还比实体店的同类商品低,他就先购买了两组试用,结果还是比较满意。陶泓供职于一家文化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日子过得也不富裕,干什么都要精打细算。”陶泓打算等到了“双十一”再下单,或许还可以再便宜一点。但是等到了“双十一”,陶泓一口气订下了5组竹制书架,却因为无法完成支付,错过了省钱的大好机会。
捂着,能省就绝不多花
由“双十一”的狂欢,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消费,无论是洪一涵还是陶泓,都说现在过日子可不能由着性子,看紧自己的“钱袋子”才是硬道理。
洪一涵和丈夫约定,家里的日常开支也要实行“预算制”,不许乱花一分钱。洪一涵说,以前她和丈夫时不时出去外面吃饭,路过正宁路夜市,看见什么小吃都想尝一下,现在好了,基本上一天三顿饭都在家吃了。至于夜市,洪一涵说:“说了你可能不信,我这一年了都没去过。”
除了尽量在家自己做饭吃,洪一涵现在也不愿意去看电影了。洪一涵说:“看一场电影,100元就没了,还不如省下来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再有就是每次去超市,但凡看见打折的商品就要凑上去看看,洪一涵苦笑着说:“每次我提着几卷子纸巾进门,老公就知道超市的纸巾又打折了。”
洪一涵说,现在有了孩子,也就有了最好的借口,“每次朋友们叫着出去吃饭或者购物,我都以要在家带孩子为由拒绝了。”洪一涵有时候看上了自己中意的衣服,连进去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我知道,像那样的衣服一般都是过千了。”洪一涵说,有多少次,坐在电脑前,打开天猫店,把选准的商品放到购物筐,等到付款时,就前思后想,迟迟不愿意按下支付健。一旦某次购物花费有点过头,洪一涵晚上睡觉就会躺在床上,半宿睡不着,“心里那个后悔啊”,接下来好几天,就开始想办法把多支出去的钱从其他地方省出来,比如,“饿自己一顿,发誓几个月再不买衣服。”
收入涨幅赶不上物价的涨幅,相信不少人都有了过紧日子的习惯。
11月13日晚上,代中雄收到了一条微信,有高中同学次日来兰州,他自然免不了要张罗一场饭局。晚上躺在床上,代中雄就思谋去哪吃饭,叫几个同学作陪,因为这些因素决定着他要拿出多少钱来请客。思来想去,代中雄叫了八九个同学,在网上根据食客们的评价选了一处价格还算能够接受的餐厅,这一餐控制在千元以内,代中雄还是比较满意。
“大家都感慨,要不是这次有同学来兰州,我们其他八九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也没机会坐在一起。”代中雄甚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同学之间现在平时只是打电话却很少聚会,大家都忙于工作是一个原因,另外从我个人来讲,真的是有怕花钱的心理,你想想现在两三个人吃一碗面加点小菜,如果心一狠再切点肉就一百多元没有了。”
工资,你都去哪了?
洪一涵和丈夫月收入7000元左右,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每个月负担着近2000元的房贷,没有汽车,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我们家里现在主要支出有三块,一个房贷、一个是日常消费,还有就是孩子的教育支出。”洪一涵说,“正常情况下,住房贷款每个月缴纳1980元,孩子幼儿园每月是1300元,生活费2500元左右,这三项加起来就是5780元,每个月如无其他支出,小余千把块,一旦有个人情往来,入不敷出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句俗话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洪一涵的同学肖文俊为了孩子将来能入读一所现在看上去还不错的小学,今年夏天把以前住的房子卖掉了,换来的近50万元房款缴纳了首付,又贷款50万元买了现在的所谓学区房子,每个月房贷就是小4000元。洪一涵说:“小4000,我一个月的工资呢,真是没法想象他们的日子该怎么过。”
2014年上半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97元,增长12.4%,增速居甘肃省第一位。数据背后,各家有各家的一个账本。
每到月底,洪一涵就不由得问自己,“工资,你去哪儿了?”
洪一涵注意到最近网络上很红的一个帖子:《易宪容:高房价成内需增长障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的这篇文章说:“高房价对国内居民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也是居民内需增长的最大障碍。如果国内高房价这种现状不改变,国内居民消费无法增加,居民内需也是无法得到拓展,从而使得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肖文俊为例,对他家来说,现在不仅住房是整个家庭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房贷成了他整个家庭收入支付中最大的份额。如果房价水平合适,房价收入比不高,那么肖文俊购买住房占整个家庭收入支付中的比重就不会太高。如果肖文俊能够在几年内付清房款,那么此后将会保证其日常基本消费。但是现在看来,肖文俊要想保证一个有质量的日常生活,至少要等到20年以后。
易宪容得出的结论是,“就目前中国的住房市场价格而言,不要说一线城市早就是天价了,与90%以上工薪阶层已经无关。即使是二三线城市,85%以上的居民也是无支付能力购买。有些居民即使购买,也会对其整个家庭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
而对于现在依靠父母资助买房的年轻人来说,不但其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将会严重挤出,同时,他们双方父母的日常生活消费也会严重挤出。因为,父母亲的养老积蓄为资助子女买房而事先透支了。
为什么现在实体店商品价格远高于网店价格,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店面租金不断上涨,而这些租金成本最终成为了一件商品最终价格的一部分。
易宪容在文中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就在于国内居民的潜在内需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内需,国内居民无限大的需求很大部分只是潜在。居民内需之所以无法释放出来,不是居民不愿意消费,而是居民没有消费能力。
后天,拿什么还明天的钱
“双十一”后,疯狂购物的时刻暂告一段落。在这个层面看,居民的消费似乎红红火火。
据媒体报道,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70%。而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1978年为48.8%,2000年下降到47%,2010年再次下降到34%,2012年仅为29%。最新数据是,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
扩大消费是一个老话题,但消费占GDP的比重就是上不去,消费就是“拉动”不起来,原因何在?
“住房、教育、医疗费用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未来生活也没有充分保障,我捂紧了钱袋子。”洪一涵的话代表了当下一些工薪阶层的真实状况。年过四十的陶泓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他的妻子现在自己缴纳养老保险,每年社保费用都在上涨,每年仅此一项支出就是5000多元。现在又正面临着上有二老,下有高中生的阶段,陶泓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今天可以花明天的钱”,这句话不知让多少年轻人提前透支了他们的生活。有信用卡的洪一涵对此也是感触颇深,“刷卡时像光拿东西不要钱,还账单时像光给钱不拿东西”,但是最终“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还是你挣了多少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他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就算“今天可以花明天的钱”,后天也总得还得起明天的钱吧。
如果一个老百姓对未来的薪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政府能在社会保障上有更进一步的作为,老百姓才“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能”、“敢”、“愿”三个字,充分表明政府是真正抓住了消费上不去的深层次原因,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治病除根。
未来,我们可以寄希望于袋子里的钱够多,捂紧“钱袋子”的手可以松一松了。
(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