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的精神蝶变

01.09.2016  14:07

    每家的孩子,只要识点字,都会出去打工赚钱。这成了兰州高新区连搭镇朱家沟村的一个“传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村民们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谁家赚了大钱、盖了新房、买了新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当朱家沟村一下子出了5个大学生后,不仅进一步打破了这个村庄的“传统”,而且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为整个村子注入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也改变了5个家庭的精神面貌。

    朱家沟是我市唯一的纯民族村,村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以及祖辈薪火相传的牛肉面手艺维持生计。尤其是大多数外出务工的村民经营牛肉面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使朱家沟村享有“牛肉拉面村”的美称,这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虽然物质慢慢富裕了,但是由于文化氛围淡薄,大学生在朱家沟村就像大熊猫一样稀少。

    近年来,通过高新区和镇、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引导,加上联扶单位市政府研究室的“智力帮扶”,让这个村子的文化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上学读书、考取大学,越来越成为村里的精神风景线。

    在帮扶工作中,市政府研究室既按照上级要求抓好“硬件”建设,更注重鼓舞人、激励人的“软件”建设。他们围绕树立“一道精神的标杆”,通过单位自筹和协调企业参与等方式,每年为新考入大学的学子送上一份特殊的“贺信”,并送上一笔激励奖学资金,启发、引导和鼓励村里的孩子要怀有一颗上进、好学、拼搏的心,在大学里能够圆自己新的梦想。

    这样,每年考入大学的学子就成为一个示范和榜样,激励着更小的学生以及学龄前的小孩子,使村上读书上进的氛围日渐浓厚,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正在这片土地上积聚、升腾和释放。

    “以前从未出过大学生,这些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今年一下子考上了5个,这是大家都高兴的事。”一提起村子里今年出了5名大学生,村支书马正元开始手舞足蹈地比划起来,脸上洋溢着激动之情,如同过年一样高兴。除了马正元之外,这5名学生的家长也像做梦一样,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中。  

    寒门出学子。马军是5名大学生中的一名,他父亲曾经开着一个小饭馆,日子虽然紧凑,但每年还有节余。两年前,由于经营不善,马军父亲的小饭馆倒闭了,全家人主要靠着母亲打临工赚的钱,以及种点蔬菜、土豆、玉米换钱后贴补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在“智力帮扶”的影响下,不管如何艰难,马军父母从未放弃供孩子读书的念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军今年考上了兰州理工大学。“在朱家沟村,只有通过读书走出去,才算有出息,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马军的耳边时常传来父亲的这句话。而他通过努力,兑现了对父亲的承诺,也打破了村里的孩子识点字就去门打工的老传统。

    为了鼓励这些学生能够安心上大学,以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8月31日上午,市政府研究室携手爱心企业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给每个学生送去了3千元的激励奖学金。

    曾经在兰州清真食品厂工作的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全,因为过去的工作经历,心里结下了深深的民族情结。他表示,知识改变命运永远是一条真理,他们的企业还要继续参与朱家沟村的“智力帮扶”,进一步帮助改变这个村子的精神面貌。

    物质富裕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就像“鸟之两翼”,使朱家沟村离小康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