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民族和谐新篇章——嘉峪关市民族工作综述
原标题:谱写民族和谐新篇章——全市民族工作综述
记者 赵明霞
碧水青山唱欢歌,民族团结展新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突出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特点,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力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市民族工作连续3年被省上考核为优秀等次,各族人民群众守望相助、情同手足,谱写了和谐、发展、繁荣、自强、奋进的壮丽乐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扎实
我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统筹安排,制定了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民族法规政策宣教五年规划,提出了创建目标和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和制度化。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通过报纸专栏、电视专访、知识竞赛、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手机短信、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党的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法规,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氛围。市民宗委每逢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都及时召开少数民族联欢会、茶话会,组织参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开展为少数民族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活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市委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课程,既是各级干部升华了认识,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为民族特色产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60家,同比增长13%,从业人员1000多人,同比增长18%。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近五年累计向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及特困户发放慰问金10.5万元;组织开展了9期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班和农村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群众360余人次,有效调动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的积极性。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组建了清真餐具消毒洗洁公司,实行了牛羊定点屠宰。切实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服务,协调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入托、劳务纠纷等困难33件。积极为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服务,在城区恢复重建清真寺2座,无偿划拨5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了穆斯林公墓,帮助解决了宗教活动场所水路暖电、消防器材和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少数民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民族和谐稳定工作得到新加强
始终把协调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矛盾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突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制定印发了《处置民族宗教领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市、区、社区(镇)、村(组)四级民族宗教网络联动机制,完善了信息通报、应急保障等制度。认真排查民族方面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先后妥善处理清真屠宰厂搬迁、护国寺大雄宝殿闭门锁殿、南清真寺搬聘阿訇、新疆个别维族群众非法冲卡引发的涉及民族领域的矛盾纠纷43起,有效化解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民宗部门具体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建立了四级工作网络。全市三区各有一名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30个社区都明确了民族工作专干,形成了分级管理,上下贯通,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良好的民族关系,使我市各民族在和谐的发展之路上昂扬前行,共同构建一个富裕和谐幸福的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