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八角亭拆迁争议:城市历史建筑能否被保留?
昔日树木繁茂的八角亭已成残景 郭颂霞 摄
“希望你们救救民大的八角亭!”连日来本网热线多次接到西北民族大学退休教师郑爱民的电话,表达对西北民族大学校园内八角亭即将被拆除的担忧和惋惜。
退休教师:请保留记载学校历史的建筑
电话中郑女士情绪激动,几次泣不成声:“我和我的家人都在民大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八角亭是和学校同龄的建筑,也是民大整个校园的重要景观,现在学校为了给职工建住宅楼就要把它们拆掉,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很多老教师都气病了,但是无处诉说,只好求助你们。”
接到投诉后,记者专程到西北民族大学进行了查看。据郑老师介绍,位于学校西门附近的八角亭曾是校园内的一景。树木繁茂、小桥流水、夏天还有荷花开放。但如今水塘里的水已被抽干,树木也已经被移走,昔日的景色荡然无存。
“八角亭是文物。坚决不能拆!这样的建筑现在已经很少了。而且在决定拆的时候根本没有征求我们教职工的意见。”在采访中,多名西北民族大学工作的老师都表达了对拆除八角亭的不同意见。
校方:舍八角亭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
对于八角亭的价值,西北民族大学校方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西北民族大学基建处处长牛克慧给记者看了已经通过审批的校园建设规划并告诉记者,八角亭不是文物,拆除的计划已通过了审批。学校将把八角亭整体平移到学校东边的教学区,但具体方案还未确定。
对于拆除的原因,学校解释说是由于已经十多年没有建教职工住房了,现在要盖3栋高层住宅,给无房教师解决住房问题。由于位于城关区的老校区空间有限,只能拆掉八角亭腾出地方。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西北民族大学老校区的用地一直非常紧张。南部靠近山体,无法发展,北部就是目前仍在建设的南山路。2012年,为了支持南山路的修建,学校做出让步将正门向后平移了13米之远,还拆除了一幢职工住宅楼,楼内职工至今仍在租房过渡。拆除八角亭也实属无奈之举。
记者随后致电兰州市文物局也向证实了八角亭确实不是文物。那么这个建于解放初期的仿古建筑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专家:虽不是文物但仍有价值
记者仔细观察了八角亭和其周边的建筑,发现这些建筑虽然因为年久失修稍显破败,但依然能看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依旧清晰的彩绘图案,复杂的榫卯结构、中式建筑中标志性的斗拱、藻井和琉璃瓦都明显区别于近年来的仿古建筑。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得知了包括八角亭在内的西北民族大学校园建筑群都是由梁思成的学生,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周震设计的。
曾经参与编写《兰州地方志》的兰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邓明对于民族大学校园内的建筑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了民大校园内仿古建筑的建筑背景。“建国初期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积极倡导过中西合璧的大屋顶建筑,兰州建成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楼、兰州铁路局办公楼等包括八角亭等一系列仿古建筑就是在那个背景下建成的。这些建筑有一个特点,就是仿古的工艺是完全按照古代建筑来做的,现在已经很难再复制了。并且八角亭与整个校园的仿古大礼堂、图书馆、艺术系教学楼形成民族特色浓郁的园林化校区。”
记者还专程走访了一位已经年过八旬的建筑设计专家,他告诉记者,当时仿古建筑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他曾经去过一个拆除后重建的仿古建筑的现场,当时施工人员是把图纸放大到1:1的比例,由此可以想见施工的难度。
两位专家都建议要尽量在原址保留八角亭。“学校是否能够考虑再找地方建住宅楼?即便是现在拆掉了八角亭腾出一块地方,今后学校要发展还是会再次面临土地不够的问题,到时候再去拆哪里呢?” 这位不愿具名的建筑专家说。
“民大校园内有许多知名建筑。八角亭虽然不是文物,但是这属于有知名度的地方标志性建筑,具有保护的价值。而且民族大学的校园是一个整体的建筑群,设计时就有整体的思路,负载着汉族与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融合的历史文化信息,易地重建将导致这种信息的丢失,最好原址保留。”邓明说。
对于再批地方建楼,校方表示困难太大,因为算上榆中校区,学校的占地面积已经达标了。但是榆中校区太远,老师们都不愿意住在那边。
我们将学校的回应告诉了郑女士。她说:“我们理解学校的困难。只是在他们这个年纪上,才真正能体会记载着历史的建筑破坏了就没有了。用历史建筑换住宅楼真的得不偿失。真的希望校领导能从长远考虑,留下这些代表学校历史的建筑。”(记者 郭颂霞)
(应投诉人要求,文中郑爱民为化名)
记者手记 : 不要等到快要失去才懂得珍惜
老教师们的哭诉是让我们着手了解这个事件的开始。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接到退休教师们的电话了。虽然我不赞成哭诉,但是能够体会他们对自己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学校深深的感情。几次去民大,我都看到有老师在亭子附近议论拆迁的事。
他们的哭诉也让我思考。他们曾反复向我描述八角亭景观的美丽,但是当我提出能否找到当时的照片时,他们找了很久也没有能够提供给我。关于这个建筑的其他资料也极少。“一直在身边,谁能想到有一天要拆呢?”老人们这么说。
不是责怪他们,许多在学校出生的人都有同感。总觉得它在出生前就在那里,也会一直存在着。采访中,一个文保单位的工作人员和我讲起这么一件事:几年前,他曾经接待过两个外省的客人。客人一下飞机就要求去西北民族大学看看。他开始也不理解,觉得那里有什么好看的呢?在校门和八角亭前,客人们照了好多相。他陪着他们一起看,才开始留意到这个校园的美。
八角亭的故事不是新鲜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拆掉的比八角亭更珍贵、更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又岂是少数?在我们吐槽城市没有个性的时候,为了硬挖历史、生造古迹费尽心思的时候,能否为保留这些“旧物”做点什么?不要等到快失去时才开始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