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也是提供人才的生力军

22.12.2015  10:19

    魏婷

    我省民办高校发展10多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共输送了12.5万名毕业生,90%以上的学生留在甘肃,70%以上毕业生在县、乡(镇)、村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工作,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办高校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省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营资本不断注入教育行业,我省民办高校的软硬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解决许多高考失意者的大学梦想的同时,民办高校更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复合型人才。

    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人才储备一直是我省发展的瓶颈所在。培养本地人才并使其扎根,其经济效益和稳定性不言而喻,90%以上的学生留在甘肃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真正健康的教育市场,应该既有公立高校,也有民办高校。从长远看,民办高校应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作为高等教育的必要补充。尤其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仅依靠政府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高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需要民办高校来壮大高等教育的力量。

    而对民办高校来说,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塑造口碑,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环节,民办高校往往更具灵活性,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在民办高校着力推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尤其是某些应用性系数非常高的学科,民办高校与市场更加接轨,“船小好掉头”,显然在培养此类人才上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解决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品牌性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显然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建设规划,也需要民办高校自身拿出一定的财力,为教职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换言之,如果民办高校能够真正落实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理念,民办高校教师定会成为民办高校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省的民办学校从1999年破冰到目前拥有规模院校7所,从缓慢起步到逐渐摆脱困境并加快发展,为我省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其发展空间还会越来越大。虽然有不少民办学校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好评,但民办高校还需要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还需在教师待遇、学校产权归属、办学者出资的合理回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等问题上,出台更具操作性的解决办法,以彻底消除民办学校后顾之忧,从根本上促进其健康发展,为我省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