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越成功,外界的忧虑越大

12.06.2014  13:48

   高考结束了,不出意外,传说中的高考机器——安徽毛坦厂中学又该迎来金榜题名、欢歌笑语的胜景。

  人们仰视着这所大山深处的中学的成功,心里五味杂阵,有那么一点羡慕,也有那么一点不屑,还有那么一点恐惧。顶着“亚洲最大高考机器、通往天堂的地狱”的帽子,不管有意无意,它都注定会成为大家围观的对象。北大教授张颐武劝大家不要把它当怪物围观,但客观上,人们已经无法将它跟正常划上等号。

  荣耀有多高,苦难就有多深。在6月,整个中国都在为同一件事疯狂,那些喊口号、立誓言,说的比唱的还动听的中学比比皆是,毛坦厂中学只是其中最油光发亮的那几个。某种意义上说,谁都是毛坦厂中学,只是歇斯底里的程度不同而已。大家习惯于这种声音,也习惯了这种状态,但熟视无睹也不代表它就正常了。

  毛坦厂中学离工厂很近,离真正的教育很远。这样一所中学,不能说它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但它存在的意义更多更明确的指向是考试,这从它整齐划一的方阵,几乎一致的表情、行为上就能看出来,个性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成绩才有意义;个人的喜好兴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排名。跟不上节奏就意味着淘汰,残酷而无情。它也许很让人亢奋,但它绝对成不了学生的乐园,教育的圣土。

  竞争很有必要,没有竞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拔。天道酬勤,安逸不是人生真谛,大多数人也没有坐享其成的资本,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一年上千万的考生,好的大学就那么几所,优质教育资源少、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中国人一生都在拼搏奋斗,这是社会不断向上的动力。

  但一代又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消耗在这种比拼的游戏中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深一点你再深一点,我难一点你再难一点,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能比你考得好那么一点点。大家都学奥数,跟大家都不学奥数,在竞争上体现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而该不该学这些东西,需不需要挖得这么深,却无人关心。我们那个时代,谁知道奥数是什么东东,但并不妨碍一代人成为中国科技的中坚力量。美国中学成绩比中国孩子差得不是一点,但各行各业顶尖的人才云集,他们也没荒废掉啊。毛坦厂中学们只是在不停地抬高着竞争的门槛,因为只有不断地加码,你才有可能冒出来。

  把它当成对年轻人的历炼,是淡化了这种竞争的残酷性以及盲目性,也轻视了这种恶性竞争有可能造成的伤害。撕书行为里就藏着这种不安,他们对书已经痛恨至深了,在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大学时代,很多人最渴望的却是从书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曾以《奋斗精神仍然是社会前行的动力》一文为大众熟知的北大教授张颐武,这回说他在毛坦厂高考生身上发现了年轻人的拼搏精神,而我们很难想象能有多少人把它带到大学里的?而这恰恰最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没错,就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言,总是有那么一群优秀的人会冒出来,不管他经历过什么,可对整个大学教育来说,这种自虐式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不能说你是这么苦难过来的,就一定要求别人也这么苦难过来,否则就不叫人生。

  毛坦厂中学们的存在,就是把这种非理性、这种疯狂推到极致。毛坦厂中学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素质教育的恶梦,它用一种生猛的方式挤压着宽容和多元化的存在空间,毛坦厂中学越成功,外界的恐慌越大,你没有办法从容应对,只能像毛坦厂中学一样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战争之中,才可能有胜算。不这么做,意味着被一种机制淘汰,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集体的亢奋,如果不怪异、不虚幻,那又该是什么呢?

  毛坦厂中学的存在也许是合理的,它是对规则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的本质也许也不是快乐,呕出几两血才罢休也是一种志向,但那更应该体现在对丰富多彩的个体价值追求上,而不是一模一样的几本书。(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