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古秦人“乞巧”活动是女子学堂

15.08.2018  19:52

作家毕淑敏:古秦人“乞巧”活动是女子学堂,“巧娘娘”是博导

作家毕淑敏出席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 殷春永 摄

  中新网兰州8月15日电 (闫姣 李亚龙)著名作家毕淑敏在甘肃陇南西和县提出,“乞巧”活动是一所女子大学堂,“巧娘娘”就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千百年来教诲女子基本的道德和生活的技能,在她们心中埋下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陇南市西和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今年逢公历8月10日夜),开始“乞巧”活动,姑娘们通过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等形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满,持续七天八夜。毕淑敏应邀参加此间陇南乞巧女儿节时作上述表示。

8月10日夜至17日,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举行。当地姑娘们在乡村通过诗歌谣赋、音乐舞蹈等形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这种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持续七天八夜。 殷春永 摄

  “‘巧娘娘’下凡来,曾教会天下的女子针线与茶饭,教会天下女子绣花与文章。如今,‘巧娘娘’与时俱进,鼓励今天的女子学习外语与电脑,学习互联网与新科技。”毕淑敏称,时代在变化,但“巧娘娘”的精神始终鼓励一代代女子奋发向上,努力成为生活的“多面手”,成为精彩而快乐的女子。

  “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上游的甘肃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传承至今已近2000年。期间,女子们梳妆打扮,载歌载舞,抒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古汉水边,在山间弥漫的浓厚学习氛围中,这些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得以直抒胸臆,针砭时事,述说心中的悲凉和对未来的向往。”毕淑敏称其为伟大的创举,因为它包含一代代女子的心愿和理想,有着时代的烙印。

  来陇南的几天里,毕淑敏不断从旁人口中听闻王冬梅、赵芳兰这几个名字。得知她们的故事后,毕淑敏十分感动。

  陇南市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是当地公认的的榜样,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王冬梅耗尽青年和中年,尽心竭力侍奉照顾了一家三代四个姓氏五个卧床或瘫痪的家人,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而正如不少村民了解到的,她只不过是这家人的养女。

8月10日夜至17日,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举行。当地姑娘们在乡村通过诗歌谣赋、音乐舞蹈等形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这种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持续七天八夜。 殷春永 摄

  还有现任西和县蒿林乡杜林村妇联主席的赵芳兰,她的做法也为人称道。赵芳兰出生于农村,婚后与丈夫靠打工维持生活。2006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面对生死垂危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婴儿,赵芳兰没有退缩,柔弱的身躯担负起照顾孩子和丈夫的重任。

  正如毕淑敏所说,陇南的女性们正在不断汲取“巧娘娘”的精神力量,化身“巧嫂”“巧妹”为旁人树立榜样,向外展示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