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项研究都有“新鲜感”

26.06.2015  10:32

  【创客档案】王生新,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科研工作26年,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创客语录】再难的事,钻进去就不难了。

  【创客启示】大自然给出的难题经常复杂到无法预料。王生新之所以破解一个个无法预料的复杂问题,凭借的就是一个“创”字。“创”的前提是什么,用王生新的经历来回答就是:敢于面对挑战性的问题,面对挑战性的问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王生新爱研究。不论是科学问题,还是技术方案,每项研究都能给他带来“新鲜感”。

用“浆糊”把黄土地基粘牢

  不久前,王生新的科研团队把花了19年心血的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出来。在国际权威期刊刊登的SCI论文里,王生新首次提出,黄土具有湿陷性的主要原因不是孔隙多,而在于黄土微结构中胶结物的抗水性差。

  王生新打比方,砖混结构楼房不如框架结构楼房结实,不是因为房间空隙大,而是因为楼板、柱子、墙壁结合程度不够牢。同理,黄土具有湿陷性,不是因为黄土颗粒孔隙多,而是因为胶结物的抗水性差。

  这个结论,来源于王生新19年来用“浆糊”加固黄土地基的工程实践。

  “浆糊”在科学领域被称作“水玻璃”,有黏结作用。王生新读博士时,了解到前苏联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打孔,把粘信封用的“浆糊”稀释成水溶液,灌进去后就加固了地基。他觉得很神奇,于是开始了研究。

  王生新发现,“浆糊”老化影响黏结地基效果,但较少人意识到这一点。王生新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机械铸造行业对“浆糊”溶液研究得较深,不仅认识到了老化影响黏结性能,而且用改性的办法可以恢复其黏结性能。

  王生新在土木工程领域引入改性办法。用改性后的“浆糊”溶液加固黄土地基,比不改性的效果在有些方面提高150倍以上,令王生新又吃惊又兴奋。

  但是,用“浆糊”溶液加固黄土地基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研究工艺,要在看不见的地面下施工,而且与一般人想象的有所不同,黄土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物质。王生新说,黄土比很多石头的矿物成分要复杂。黄土的矿物成分目前已知的就有60多种,而且还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胶结物质。

  王生新为此持续研究了19年,其间在多项工程中成功应用“浆糊”溶液加固黄土地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墙”把油气管道护住

  除了用“浆糊”溶液加固黄土地基,王生新近年来还为西气东输管道筑地质灾害“防护墙”。

  2012年,一场洪水把河西地区一处戈壁滩冲出深沟,输气管道直接悬空,威胁到了西气东输管道安全。

  王生新接到紧急任务,治理这处地质灾害点。他勘查几遍,犯难了。

  这里地形复杂,汇流面积太大,水流无固定流向,冲蚀下切严重,很难测算季节性洪水流量,给治理工程设计加大了难度。

  难归难,可管道的安全问题必须解决。

  王生新说:“这就要靠科学知识与经验的结合,常规办法与特殊办法的结合。”他用一般的测算办法,加上对各种复杂因素的估计,推算出洪水流量。

  再把几种防治地质灾害的办法综合起来。多管齐下,这处地质灾害点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2个水文年的考验,王生新的办法得到了成功验证。

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创新

  不论用“浆糊”溶液加固黄土地基,还是用“墙”保护油气管道,都是挑战性的工作,都需要创新。

  王生新说:“我干得都是‘伤不起’的活儿。”

  所以,王生新总觉得肩膀上沉甸甸的,总觉得心里面悬着一根线。

  近几年,王生新还服务于新疆、甘肃、青海境内西气东输管道的地质灾害调查、风险评价、防治规划和科研工作。

  王生新粗略计算,从2008年至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约1.2万公里管道的地质灾害调查、风险评价、防治规划工作。而进行的应急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也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每次接到任务,他仍有一种新鲜感。王生新说:“因为每次任务都具有挑战性,所以不得不拿起创新这个武器。”(记者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