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护林人40载植树巡山 每天挖数百个树窝

16.11.2018  17:52

  中新网兰州11月16日电 (赵江梅)进入冬季以后,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护林人张成宝开始为山上的树木做好防寒措施。他要赶在土地彻底封冻前灌“冻水”,为大树树干涂白,用草绳将新栽植的幼树树干绑缠起来,并为其喷防冻剂。

  春季栽种、夏季除草、秋冬防火防寒,张成宝40余年来奔波在榆中县北山的沟沟壑壑之间。生长于此的他对小时候的记忆,除了光秃裸露的山地之外就是大风刮起的黄土。7岁那年看到父辈们用牲畜驮着苗木上山栽树,张成宝无法想象,这些幼嫩的枝叶能在这片黄土地上存活长大。

  上个世纪70年代,张成宝被推荐到该县的贡井林场植树,开始了他的植树护林之路。因埋头苦干,认真踏实,1972年,进入林场两年的张成宝转正成为林场正式工人,同年被选送到部队成了一名工程兵。张成宝说,离开林场去部队,最放不下的就是他两年间亲手栽的树。

图为大山里的造林人。(资料图) 赵江梅 摄

  从部队复员之后,张成宝选择继续回到林场植树护林。一孔窑洞、两眼水窖,早上4点起床,吃一碗面条,背上水壶,带上三两个晒干的馒头,张成宝背着树苗工具徒步上山,经常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

  春季山上风大,张成宝和同事们用背篓背着树苗在山路上行进,他们要保证每一颗树苗根部的土球完好无损,以此提高树木的存活率。走过崎岖难行的路段,张成宝将树苗抱在怀里用衣襟护住被大风摇晃的嫩苗,半蹲半跪着把它们放进挖好的土坑内,扶正填土。

图为曾经的黄土地现在绿植遍野。(资料图) 赵江梅 摄

  “我听老人们说过,以前的榆中北山山青树绿,森林茂密。”张成宝说,这些故事让他坚信,北山可以栽活树木。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造林绿化的经验教训,张成宝向技术人员提出建议,提炼出“五个一”的植树技术要领,总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干旱地区造林的模式,使北山造林工程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张成宝从住处到造林点步行需要3小时的路程,他在道路两旁种满八瓣梅、菊花草。“看着盛开的鲜花儿和逐渐长成的树木,脚下的路都变短了。”植树种花,几乎是张成宝全部的生活。

  2012年退休之后,张成宝申请继续回到林场工作。退休之后的6年内,张成宝参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建设,在贡井林场及周边的贡井镇、清水驿乡、中连川乡、夏官营镇完成9.4万亩绿化工程,种植以侧柏、山杏、柠条等为主的各类苗木329.92万株,榆中县的森林覆盖率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初期的6.89%上升到15.27%。

  据榆中县官方披露,该县北山一带现有70多万亩宜林地。该县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出到2020年,当地北部山区造林面积将达到113万亩,为榆中县乃至兰州市构建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如今的郝家营造林点,已是张成宝退休后转战的第四个造林点。2016年,张成宝与其他4名林场职工,依托国营林场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造林队伍近200人,集中连片,以整流域、整山系规模化治理,两年来完成造林面积3.2万亩,植树112万株,点播柠条籽种7500公斤。

图为张成宝和同事们在山间种树。(资料图) 赵江梅 摄

  同事李学荣佩服张成宝的“执拗”,共事十多年,李学荣说他印象中的张成宝不是在山上,就是在上山的路上。春节、国庆各种假期,只要家里没什么大事,张成宝都会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山上值班。

  对女儿张艳斌来说,父亲给予她最长时间的陪伴是退休5年后的春节。二十多天之后,张艳斌百般“拖延”无果,只能替父亲买了从嘉峪关回到榆中县的车票,因为春节过后,当地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植树活动。

  “现在上岁数了,一天才挖了200个树窝,前几年一天还能挖300多个呢。”今年雨水充足,张成宝对树木的长势充满信心,在身体允许,尚能走得了山路的年纪,他想让绿树栽满每一个山头。(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