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吗?
把空间上锁。微博大多来自转发,而且不喜欢带自己的评论了。朋友圈也是分享公众号上有感的东西。这是初老的症状吗?人到一定的年纪,经过一些事,看过一些景之后,就不愿意聒噪地嚷嚷了,而是内向生长。
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荒蛮的。温柔知礼或蛮横霸道的外在太容易迷惑我们肉眼上的认知,而真正内心深处的意念通常连自己都会被吓到。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谈到我们的暴力孤独、伦理孤独、语言孤独等六大孤独,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我越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瞬息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显得尤为不安孤独。
腾讯QQ在1999年面世,起初他的主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面向企业或是单位,后来发展成为传递讯息的大众化工具,就是看起来免了话费,实际上花流量费也是一样花钱的即时通讯工具。读小学时,谁要是申请了QQ账号,大家就会觉得他很时髦,走在同龄小伙伴的前面引领着潮流。我记得那会儿家对面的一个姐姐就缠着另一个哥哥给她一个QQ账号。我在小学六年级时申请了第一个QQ号,回想那会儿取的网名“铃儿响叮咚”“令箭白荷”,真叫一个俗到尘埃里开得出奇葩来。当然咯,我现在的名儿也高雅不到哪儿去。后来空间蓬勃盛开了,每个人都忙着乐着给自己的空间来一套装扮,冰雪啊鲜花儿啊各种各样的,有点钱的孩子还早早开通了钻石选更美的。说说、日志、相册则更是斑斓得不行。我也时不时表达欲旺盛,就连给弟弟炸个火腿肠都要向全世界宣告一下。发了动态后就举着手机到处攒网速等互动,到大一那会儿,互动的多少与我心情美不美还成正相关关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自知不是内心富足、强大的人,我需要外界的关注、点评和鼓励。可是我发现评论来回复去,我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我太深重的悲伤或是太癫狂的快乐都不是别人能准确理解的。有时候收到我不能理解的评论,还得陷入不知如何回复的尴尬。于是,在这个月我把空间上锁了。我自认为对自己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我在QQ、微博上说个什么,或是在微信上分享个什么,单纯只是我当下的感受或是我认同某篇文章的观点,外界的评说点赞对我来说真的不那么matter了。与其说一句话、发一张照片劳烦别人或真或假地跟我互动,我更愿意自言自语,自己思索,自己顿悟。不过我还是自娱自乐地设置了个问题,奢侈品是什么?朋友说,如果你不曾向别人提起过,那访客一定不会往你答案的方向猜测。的确,并非每个人心中的奢侈品都是LV或者爱马仕,人各有知,人各有志。
锁空间在一段时间里被说成是装:哟,空间还上个锁,你以为谁稀罕看呢?我断定这么说的人,也一定不是真正关注关心我们真实感受的人。他的评论与点赞都只是顺手,简单粗暴的顺手,有时甚至连你说了个什么都没看完整。既然空间锁,何以关心没(读mo,第四声)?因为说说也好日志也好,公开的一切表达一定是有所保留的,或是言语婉转晦涩或是明说欢乐却另有所指。我忘记点赞功能是何时上线的了,那个小小的手指图标真是绝妙,一赞万事通,一赞即表示我看见你的动态了,有时也表示你真的很不错,有时也表示我赞同你的说法,有时也表示我看都没看但还是给你个赞吧。最后这样的赞,给之无聊,得之亦是无趣。
新浪微博在2009年炸火。一片新的说心情、晒自拍的领土,不过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信息快速到我们手中——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它也是开放的,围观改变或成全了许多事,揭露贪官啦,打拐啦,等等。但是,这里喷子实在太多太可怕,在大家都欢乐或悲伤的时候,某个明星按自己的节奏晒个娃也要被骂缺德。当然,我们这种小人物,是惹不来几千几万带火药味儿的评论转发的。
微信朋友圈相对微博来说是封闭的,它的目的是打造熟人圈子,但很显然意在圈熟人的圈子里陌生人太多。我经历过的每一段实习或兼职工作,大伙儿都喜欢拉微信群聊,面对面建群,雷达加人,玩得好不欢乐,而散伙之后,稍稍碰碰“运气”,你不经意间就发现某人已开启“好友验证”,什么“朋友圈”这是多么的讽刺。不想说,一切不真心交流地互留联系方式都是耍流氓。
QQ、微博、微信的出现让沟通更加便捷,有效就不一定了。这些社交工具上的个人主页也都给人们提供挺好的展示平台。可是,真正互相懂的人不多,往往装点华丽的主页下是无边的落寞,一番点赞评论的热闹之后我们还得自己清醒着去琢磨事儿。当然,在朋友圈或QQ好友列表里,是存在真正的好友的。和他们的往来说笑要珍惜。因为看到你的动态之后立马打电话来聊事儿的人是不能用一两个赞来回响的。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散落在人类生生不息的汪洋大海上。岛上生长的草木鸟兽悲伤欢喜情欲三观,构成我们跟世界的联结。你知道,并不是每一座孤岛都有一个漂流来的鲁滨逊,况且鲁滨逊后来还搭船离开了,况且空间的访客会被问题阻挡。每个人都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因此我们必须爱上孤独,内向开拓晴朗宁静的世界,尔后径自吐露芬芳。
文/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