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沉重如山岳

18.07.2014  02:40

    世界上有一种爱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人们都说母爱最神圣,最伟大,最无私。而对于今年已经75岁的张兆英老人来说,她的如山母爱,博大而深沉。15年来,老人用她孱弱的双肩给瘫痪儿子撑起了一片晴空。15年来,张兆英老人无微不至地独自照顾着瘫痪儿子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用平凡心诠释了母爱如山的真谛。张兆英的故事,感动着永登县中堡镇清水河村的每一个人。

    特殊的家

    永登县中堡镇清水河村三社有一户特殊的人家,主人公是一对母子。这个家从15年前就剩下了两个人:一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儿子,一个含辛恕苦的母亲。儿子叫李元生,今年49岁,母亲叫张兆英,今年已经75岁了。15年过去了,除了墙上的烟尘印记,这个家没有多少变化。

    7月13日,记者走进张兆英老人家里的时候,屋里只有李元生一个人躺在炕上。瘫痪病人怕潮湿,虽然室外的温度已经30多度了,但这个屋子里常年还要生着炉子。屋子收拾的很整齐,虽然闷热,但房间里并没有多少异味,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瘫痪病人生活了10多年的空间。屋里的陈设很简陋,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具外,最奢华的东西就是一台老式彩电。炕边简易的板床比普通的床铺低一点,李元生说母亲的腰不好,专门找人把床腿锯短些,这样上下床可以轻松点。

    李元生的手边放着一部电话机,上边只有一个号码。母亲出门后,有事的时候李元生按个重拨键就行了。李元生说母亲出门时一定会把手机带在身边,不管是去地里干活还是去邻居家串门,从来没有忘记过一回。

    噩梦的记忆

    李元生打过电话几分钟后,张兆英老人进门了。眼前这个已经75岁的老人,走路蹒跚,气喘吁吁。“房子里有些闷,刚出去在巷口坐了会,我以为他又折腾了。”老人说,除了逢年过节,家里平时很少有人来。在张兆英老人平静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了发生在15年前的那场噩梦。出事前,李元生是一名农用车司机,虽然钱挣得不是很多,但日子过得还是有声有色。1999年的夏天,李元生在跟随老板外出时突然发生了车祸,经多家医院治疗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李元生颈椎以下全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成了重度残疾人。“根据医院的诊断,他这辈子都会是这个样子了。”出事的时候,已经34岁的李元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01年,妻子最终不堪忍受劳累辛苦,在种种压力下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这个家最终还是散了。当年刚刚60岁的张兆英老人和老伴当时和大儿子家一起生活,看到小儿子已经离散的家,她毅然决定从大儿子家搬出来,照顾起了可怜的小儿子。这一照顾,就是十五年。

    “是母亲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李元生说。

    母子连心

    十五年来,张兆英老人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几件事:为儿子接屎尿,喂食,擦身,按摩,把家里打扫干净。李元生躺在床上,除了两个胳膊能稍微动一下,身体其他部分都不能动,一日三餐,张兆英老人都得像喂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给儿子喂饭。为了保证儿子的营养,她养了几只鸡,每隔一段时间就宰一只,熬汤给儿子补营养。到了夏天,天气闷热,老人怕儿子躺在床上会长痱子,一天翻身擦洗好几次。老人的睡眠很少,每天夜里都要起来两三次,为儿子翻身、盖被子。只要一有闲时间,老人就给儿子捏胳膊捏腿,边全身按摩边和儿子唠家常。儿子因为长时间躺在床上心情烦闷,偶尔也会对老人发发脾气,唠叨老人几句,但是老人从来没有过怨言。她说:“儿子这么些年一直躺在床上,心里肯定会有痛苦和委屈,说我两句也没啥,我可能也有做的不尽他心意的时候。

    “母子连心。我是他妈啊,他心里有啥憋屈不给我说还能给谁说啊!”老人说。

    每天除了给儿子喂食、翻身、擦身、按摩之外,这些年来,张兆英老人还要去地里干些农活,种些粮食蔬菜,以供母子度日。“种了几亩地,每年的收成也够我们娘俩吃喝了。”去地里的时候,老人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儿子有啥事的时候就会给她打电话。“儿子也很疼我,怕我来回跑路,在我下地干活的时候很少给我打电话。”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的腿脚也不灵活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碰到高一点的台阶,老人只好用手支撑着慢慢爬上去。

    老人挺不住了

    由于常年劳累,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终于挺不住了。2013年,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已经难以走路的张兆英老人在医院做了手术。因为放心不下儿子,在手术后仅仅一个星期老人就回到了家。

    李元生虽然是重度残疾,劲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但他的肠胃功能还是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还要定期吃药、买导尿管等,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全部压在张兆英老人身上。“十几年了,除了正常的生活用品,家里没买过任何东西。小麦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家里最大的开支就是每年的煤炭钱。”老人告诉记者,因为常年生火,每年买煤炭的钱就要2000多元,是他们所有开支的一大半。做完手术后,张兆英老人已经不能下地干活了,娘俩现在的生活来源就是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费。每次提到儿子的病,老人都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她说儿子命苦,自从出了意外,家庭就支离破碎,两个孙子自从上完学就再也没有回来看过他们。她说自己老了,以后自己也不能动的时候谁来照顾儿子……

    “现在还能过得去,可是我这个样子还能照顾他几年啊?我最担心的是我不在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怎么办呢?”采访结束的时候,老人紧紧拉着记者的手,泪流满面。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文/图

    记者手记

    采访时,记者的心和张兆英老人一样还是紧紧悬着:这个家将来怎么办?

    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母爱是伟大的,老人用孱弱的肩头给了儿子一个重生的希望,令人敬重。可是面对这样一个被生活“”出来的楷模母亲,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撼和感动外,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15年了,这个昔日坚强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留给她的依然是茫然和无助。

    我们该为这个老人做点什么?

    本报将继续关注张兆英老人和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