殪虎桥乡:打造美丽新农村
白墙青瓦的庭院,错落有致的住房,水泥硬化的巷道,整齐竖立的路灯……行走在漳县殪虎桥乡境内,无论是漳河岸边,还是212国道两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干净、整洁、亮丽的新农村,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一年前,突如其来的地震给宁静秀美的殪虎桥乡带来了巨大创伤。地震造成全乡11个村的2963户13334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达87%。
一年来,殪虎桥乡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园,全乡确定的1144户重建户,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竣工741户,主体完工251户,正在施工152户;1819户维修户全面竣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这次灾后重建中,干部群众体现了优良的作风。
“把农村当城市来修建,把农民当市民来提升,把公路当公园来建设,把产业当景观来打造,真正打造山川美丽的新农村。”殪虎桥乡党委书记焦志英说。
殪虎桥乡位于漳县西南端,距县城18公里,国道212贯穿全境。面对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殪虎桥乡党委一班人,实地察看、入户走访、群众评议,研究制定符合本乡实情的灾后重建规划。全乡党员干部深入村社,走进农户,核实重建户和维修户。乡党委制定了主要领导包片、科级干部包村、乡村干部包社包户的“三包”责任制,层层靠实了干部责任。
殪虎桥乡乡长巩志强介绍:“我们把灾后重建作为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作为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和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来抓,突出‘美丽乡村,你我共建’这一主题。在规划建设上,坚持做到房内和房外一个样、墙内和墙外一个样、村庄整体风貌和重点功能区一个样的‘三个一样’,加强对农宅的风貌规划和设计,建新拆旧,对破旧房屋和围墙,能维修的维修,不能维修的全部拆除;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补一点、银行贷一点、个人筹一点、亲朋借一点的‘四个一’筹措办法,高点定位,真正体现重建成果,展示新风貌;在重建形式上,坚持规划指导政府帮、筹资备料自己帮、投工投劳邻里帮的‘三帮’政策,并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彻底整治农村庄前屋后的环境卫生。”
7月16日,记者来到殪虎桥乡瓦房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新住房,大街巷道平平坦坦,村里村外整洁清新。
曾经,这个村因为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是当地有名的上访村。在去年的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村里的259户人家全部受灾。
受灾户漆保成今年40多岁,是一位经过劳务技能培训,走乡串村的泥瓦匠。在今年的灾后重建中,他家新修了两层小楼房,还对院前院后进行了美化和亮化。白墙青瓦的楼房,映衬着屋后的青山绿水。
正在硬化院子的村民汪金海说:“重建中,我家的土坯房换成了大瓦房。现在出门有路灯,洗澡有太阳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山里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目前,瓦房村的138户重建户已经全部完成了住房主体工程建设,120多户维修户大部分已经完成了住房的加固和维修。
如果说灾后重建仅仅是帮助受灾群众修建几座受损的房屋,那么重建的难度就会小得多。如果在灾后重建的同时,又能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和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新兴产业,那么,重建的难度就会大为增加。
殪虎桥乡在重建中将全乡重建及加固维修任务较重的6个村全部纳入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范围,按照“白墙青瓦坡屋顶,上下圈梁构造柱”的建筑要求,一个自然村一个主色调,一个自然村一种风格,确保总体风貌保持一致。与此同时,组织群众在公路两旁和村内巷道栽树种花,在房前屋后建小花园,实现庭院干净整洁,布局合理。并全面清理垃圾杂物,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
为了满足受灾群众思富致富的强烈愿望,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豆、草畜、马铃薯等产业带,依托生态育苗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聚集致富能人,带动全乡受灾群众积极投身产业开发,为美丽乡村建设聚集发展能量。在分水岭山下的阳堡村,已经建有1500亩苗木基地,小树苗长得郁郁葱葱。驻村组长漆耀明说:“村里成立了苗木合作社,吸收社员70多户。这里的农民在苗木基地打工,每天能挣100元呢。”
在灾后重建中,殪虎桥乡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双联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千方百计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的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吃住在灾区,一线走访、一线实践、一线解困、一线指导。不计个人得失,用坚定的党性、过硬的作风、重建的实效,诠释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记者 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