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用温情打造品质之城
一座城的发展,关乎一城人的幸福。在陇南市武都区,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有着清晰的呈现:城市大了,楼房新了,夜景靓了,道路宽了,公园多了……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水系五城、绿满两岸”的城市空间布局,全力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环境,做旺城市人气,做优城市品位,城市建设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一座环境美、功能强、生态好、民生优的宜居宜业城市款款而来。
“智慧停车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简单的话语,市民赵志强道出了武都城市建设的喜人变化。
武都区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有限,以致公共停车场的停车泊位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极不匹配,特别是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等地“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开车十分钟,停车半小时”,一度困扰着武都群众。
武都城区智慧停车项目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首批投入的共有20个停车场、895个停车泊位。这项惠民工程,通过智能引导、信息发布、停车导航、无感支付等方式,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及管理服务水平,武都区加强顶层设计,运用大数据管理系统,搭建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管理的共享共治体系,以更宏观的思维、更高的视角破解城市停车难题。
如今,不论是在出行之前、出行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市民可以随时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掌握位置状况和交通状况信息,出行更加轻松、便捷。
停车“小设施”折射出城建“硬道理”——城市建设和管理,就应处处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在细微处见功夫、见情怀。
武都区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区党委、政府在城建工作上不断更新理念,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以见微知著的精神搞好空间治理,“织”就更温馨亮丽的城市空间。
“围墙没有了,整个城市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满眼都是绿色,瞬间心情都好了!”市民刘倩见证着周边环境的变化。
这几年,武都区大力“拆围透绿”,拓展打通了公共空间,让视觉更通透,不仅优化了生态宜居环境,更破解了城区绿地空间有限的难题。“城市里围墙、围栏消失了,那些冰冷且危险的铁尖尖、硬杆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鲜花和绿色。”刘倩满意地说。
满园美丽已是触手可及!
不仅如此,武都区还注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以城区沿江道路为美化、亮化重点,优化绿地布局结构,着力打造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城市面貌,让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相得益彰。
据介绍,武都区已建设完成“512”主题纪念园、滨江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景观带,“在公园中建设城市”的思想脉络愈加清晰。同时,实施了夜景灯光修复及提升改造,打造白龙江廊桥、锦鲤桥等新地标,为生态宜居城市写下了生动注脚。
让大地染绿、让森林进城、让美景入目……武都区擦亮“绿色招牌”,“城中有园、园中有林、林中有景”的山水生态园林化城市目标由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武都区把改善环境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作为城市蝶变升级的“关键一招”,坚持通过管理将建设成果转化为天更蓝、地更绿、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实实在在的“福利”。
就在今年,武都着重开展各类专项行动,重点对乱设乱搭、乱修乱建、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强化城市维护管理,采取分片包干、定岗定责的办法,打破8小时巡查制,设立群众热线,使市政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解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城区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公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形成了综合执法、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人有人品,城有“城品”。如何让这个城市更有善意、更有温度,更有激情、更具活力,是一个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命题。
武都区委书记肖庆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高标准建设管理城市,高速度聚集城市人口,奋力建设美丽幸福新武都。”
内外兼修,久久为功,打造品质之城,武都区步履铿锵!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