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打造高山戏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原生态优秀精品民俗

03.02.2015  18:40

高山戏“把式舞”表演。

高山戏演出现场。 冉创昌 摄

演出程式:“走印”。

演出程式:“圆庄”。冉创昌 摄

刘四告状》演出现场。

开门帘》演出现场。

群众在村头即兴表演高山戏。梁新勇 摄

演出程式:“作揖”。

农闲时节在农家院落演出的高山戏。梁新勇 摄

高山戏演出现场。 冉创昌 摄

    武都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武都曲子戏,是我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1959年以前,武都鱼龙、隆兴、甘泉、佛崖等地人称其为“演故事”“走过场”等。1959年,武都业余演出队用流传在鱼龙乡的地方戏曲调,编排了现代小戏《尕女婿》并参加了甘肃省文化局举办的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演出后,经专家商讨定名为“高山戏”或曰“高山剧”。此后,高山戏的名字被陆续载入《辞海·艺术分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等书籍中。2008年,国务院、文化部批准武都高山戏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启动以来,武都区加大投入力度,多措并举,加强对高山戏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以及开发利用,倾力打造高山戏特色文化品牌。武都高山戏代表性传承人尹利宝创作完成了大型高山戏历史剧本《米仓魂》,展示了武都独特的文化遗存;文艺演出部门编排的高山戏剧目《特殊党费》,在“全省小戏小品剧本评奖”中获一等奖。文化部门创作了大型现代高山戏剧目《青橄榄、紫橄榄》,反映一对武都农村青年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创业历程,对进一步宣传武都特色产业、推动现代高山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在江武公路武都入口处修建了高山戏文化广场、高山戏纪念塔和高山戏石刻文化墙,在米仓山修建了大型高山戏浮雕,在钟楼滩文广大厦建成了高山戏文化展示厅。

    为保护传承高山戏特色文化,武都区建立了高山戏研究数据库,开展高山戏课题研究,出版了《武都高山戏论文集》和《高山戏专注》,开始拍摄大型《高山戏》纪录片,并在高山戏发祥地鱼龙、隆兴等乡镇建成4所高山戏传习所,以培养更多的高山戏传承人和表演艺术家,鼓励当地群众进行高山戏业余演出活动,传承和创新高山戏,倾力打造高山戏特色文化品牌。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开展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将会给我国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由武都区委宣传部提供)